肺栓塞怎么科学治疗
肺栓塞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严密监测、卧床休息)、呼吸循环支持治疗(吸氧、循环支持)、抗凝治疗(药物选择、抗凝时机)、溶栓治疗(适应证、禁忌证)、介入治疗(导管碎栓抽吸血栓、肺动脉血栓球囊扩张术)、手术治疗(肺动脉血栓摘除术、腔静脉滤器置入)、康复与随访(病情稳定后逐渐康复锻炼、定期随访评估),各治疗环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考量并谨慎实施。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疑似或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各器官功能减退,更需密切关注各项指标,以便早期干预。例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提示患者肺部气体交换出现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脱落导致栓塞再发。对于老年人,卧床期间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可定时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等。
二、呼吸循环支持治疗
1.吸氧:根据患者血氧情况给予吸氧,纠正低氧血症。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更要注意维持合适的氧浓度,保证机体氧供。一般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
2.循环支持:若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时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变化。
三、抗凝治疗
1.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普通肝素起效快,但需要监测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抗凝效果可预测,一般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华法林需要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方便,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也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抗凝时机:一旦确诊肺栓塞,只要无禁忌证,应尽快开始抗凝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前需评估出血风险,如是否有胃肠道出血病史等,综合权衡抗凝与出血的风险后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
四、溶栓治疗
1.适应证: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伴有休克或低血压),若无溶栓禁忌证,应考虑溶栓治疗。年龄不是溶栓的绝对禁忌证,但老年患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较高,需谨慎评估。
2.禁忌证:包括近期有活动性出血、脑血管意外、手术等。对于有既往出血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
五、介入治疗
1.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对于不适宜溶栓或溶栓禁忌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导管碎栓和抽吸血栓治疗。该方法可直接清除部分血栓,改善肺循环。
2.肺动脉血栓球囊扩张术:适用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等情况的患者,通过球囊扩张改善肺动脉狭窄等情况。
六、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用于高危肺栓塞且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2.腔静脉滤器置入:对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再发。但置入滤器后仍需注意监测,防止滤器相关并发症,如滤器移位、滤网内血栓形成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置入滤器需充分评估母婴情况,谨慎选择。
七、康复与随访
1.康复: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进行康复锻炼,如适当的步行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于老年患者,康复锻炼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强度和方式。
2.随访:定期随访,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指标,评估抗凝效果及病情变化。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就诊,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胸痛等症状时要立即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