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肺炎支原体介于细菌和病毒间,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各年龄段可发病,秋冬多见;有乏力、头痛、咳嗽等症状,胸部体征轻;可通过血常规、抗体检测等诊断,胸部影像有浸润影;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治疗需休息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支原体肺炎的定义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属于肺炎的一种类型。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病原体特点
肺炎支原体大小约为0.2-0.3微米,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它可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通过释放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核酸酶、尿素酶等,引起呼吸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上皮细胞的损伤等。
三、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5-15岁儿童及青少年,不过近年来成人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与自身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易感染。
2.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秋冬季节相对多见。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引起聚集性发病。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起病较缓慢,初期多有乏力、头痛、咽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伴有少量黏痰,少数病例可出现痰中带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
全身症状: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左右,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能仍有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2.体征:胸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发热等症状有时不一致。少数患者可闻及干湿啰音,但体征相对较轻。
五、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持续较长时间,单份血清IgG抗体阳性需动态观察,若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更有诊断意义。
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痰液、咽拭子等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具有早期、快速、特异性强的特点。
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少数为大叶性实变影。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发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等措施。
2.抗感染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使用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严格遵循用药规范。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支原体肺炎相对常见,由于儿童免疫系统、肝肾功能等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准确评估用药情况,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2.老年人:老年人患支原体肺炎时,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治疗上除了抗感染治疗外,要加强支持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支原体肺炎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治疗周期可能更长,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