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管狭窄症是怎么得的
颈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椎管发育性狭窄、椎体及附件先天畸形)和后天性因素(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外伤因素、慢性劳损、其他疾病影响),先天性因素是发病重要基础,后天性因素通过多种方式导致椎管容积减小、压迫脊髓神经引发病症。
一、颈椎管狭窄症的病因构成
(一)先天性因素
1.椎管发育性狭窄:胚胎时期椎管发育异常,导致椎管矢状径及横径较正常人群明显变小,使得脊髓和神经组织所处空间相对狭窄,这种先天性的椎管结构异常是颈椎管狭窄症发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从解剖学角度看,正常颈椎椎管矢状径一般在12-14mm以上,当小于10mm时就可能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风险,而此类人群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影响,更容易出现颈椎管狭窄症相关症状。
2.椎体及附件先天畸形:比如椎体形态异常、椎弓根短、小关节突增生内聚等情况,会进一步挤占椎管内空间,使脊髓、神经根等受到压迫,增加颈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几率。例如先天性椎体融合畸形,会改变颈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导致局部应力集中,加速颈椎退变进程,从而引发颈椎管狭窄症。
(二)后天性因素
1.椎间盘退变
髓核突出与膨出: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下降。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对椎管内结构起到缓冲支撑作用,当髓核突出或膨出时,会向椎管内占据空间,压迫脊髓或神经根。研究表明,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约8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其中约10%-20%会进展为导致颈椎管狭窄症的严重程度。
椎间盘高度降低:椎间盘退变还会使椎间盘高度降低,进而引起椎体间不稳定,导致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这些增生的骨质会突入椎管内,进一步缩小椎管有效容积,压迫脊髓和神经组织,引发颈椎管狭窄症相关症状,如颈肩痛、上肢麻木无力等。
2.骨质增生
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颈椎椎体边缘由于长期应力刺激等因素,会出现骨质增生现象。常见于颈椎椎体前后缘、钩椎关节等部位。例如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会向侧方或后方增生,侵占椎管内空间,压迫走行于此处的神经根或脊髓。有资料显示,40岁以上人群约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而其中部分人会逐渐发展为颈椎管狭窄症。
黄韧带肥厚:黄韧带是椎管内的重要结构,随着年龄增加或慢性劳损等因素,黄韧带会发生肥厚。正常黄韧带厚度在2-4mm,当厚度超过5mm时就属于肥厚,肥厚的黄韧带会向椎管内突入,使椎管前后径进一步减小,压迫脊髓,尤其是在颈椎活动时,这种压迫会更加明显,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引发颈椎管狭窄症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3.外伤因素:颈部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颈椎骨折、脱位等情况,可能直接造成椎管内结构的破坏,使椎管容积减小,从而引发颈椎管狭窄症。例如颈椎骨折后,骨折碎片移位可能突入椎管内,压迫脊髓和神经,即使经过治疗,后续也可能因为局部瘢痕形成、组织增生等原因导致椎管狭窄持续存在或进一步加重。
4.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期低头工作、伏案学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会使颈椎处于过度前屈状态,导致颈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结构承受异常应力,加速颈椎退变进程,增加颈椎管狭窄症的发病风险。研究发现,每天伏案工作超过6小时的人群,颈椎管狭窄症的发生率比正常工作时长人群高出约30%。另外,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颈部长期承受较大负荷,也会促使颈椎发生退变,引发颈椎管狭窄症。
5.其他疾病影响: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与颈椎管狭窄症的发生有关,比如强直性脊柱炎,可累及颈椎,导致椎体周围韧带骨化,进而引起椎管狭窄;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综合征也会造成颈椎椎体前方和侧方大量骨赘形成,使椎管容积减小,增加颈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