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绞痛怎么回事
小儿肠绞痛是小于5个月婴儿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突然频繁剧烈哭闹,伴有面部涨红等症状,发作时间固定,多在傍晚或夜间。其原因包括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喂养不当、心理因素和肠道菌群失调。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并排除其他腹痛疾病。治疗分为非药物(腹部按摩、襁褓包裹、体位改变、使用安抚奶嘴)和药物(西甲硅油、益生菌)治疗。特殊人群即小于5个月婴儿护理治疗时需注意,用药要谨慎遵循医嘱,母乳喂养妈妈要注意饮食,人工喂养要选合适奶粉,家长还需密切观察宝宝病情,症状不缓解或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小儿肠绞痛的定义
小儿肠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功能性胃肠病,通常指小于5个月的婴儿,突然出现频繁、剧烈的哭闹,可伴有面部涨红、口周苍白、腹部胀而紧张、双腿向上蜷起等症状,发作时间相对固定,多在傍晚或夜间,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每周发作至少3天,发作超过3周。
二、小儿肠绞痛的原因
1.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酶的活性较低,胃肠蠕动不协调,容易导致肠道内气体积聚,引起肠绞痛。
2.喂养不当:喂奶过快、过多,或者宝宝在吃奶时吸入大量空气,都可能导致胃肠内积气,引发肠绞痛。另外,牛奶蛋白过敏也可能是肠绞痛的原因之一,部分宝宝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不耐受,食用后会出现胃肠道不适。
3.心理因素:婴儿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如噪音、光线、温度等,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可能会出现情绪紧张、焦虑,从而诱发肠绞痛。
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婴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若受到抗生素使用、母亲饮食变化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肠绞痛。
三、小儿肠绞痛的诊断
小儿肠绞痛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宝宝的症状发作情况、喂养方式、排便情况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腹痛的疾病,如肠梗阻、肠套叠、阑尾炎等。一般来说,如果宝宝符合上述肠绞痛的特征,且各项检查无明显异常,即可诊断为小儿肠绞痛。
四、小儿肠绞痛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腹部按摩:家长可以将双手搓热,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宝宝的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气体,缓解腹痛。
襁褓包裹:用柔软的毯子将宝宝包裹起来,让宝宝感觉像在妈妈子宫里一样安全,可减少宝宝的哭闹。
体位改变:让宝宝趴在家长的手臂上,或者使用婴儿摇椅,通过改变宝宝的体位,有时可以缓解肠绞痛。
安抚奶嘴:给宝宝使用安抚奶嘴,吸吮动作可以使宝宝平静下来。
2.药物治疗
西甲硅油:西甲硅油可以改变消化道中存在于食糜和黏液内的气泡的表面张力,并使之分解,释放出的气体可以被肠壁吸收,并通过肠蠕动排出体外,从而缓解肠绞痛。
益生菌: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对缓解肠绞痛可能有一定帮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肠绞痛主要发生在小于5个月的婴儿,这个阶段的宝宝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1.药物使用:由于婴儿肝脏和肾脏的解毒、排泄功能较弱,用药需谨慎。在使用药物治疗肠绞痛时,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等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药物,更要避免滥用。
2.喂养: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人工喂养的宝宝,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奶粉,如有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为低敏奶粉。
3.观察病情: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如哭闹是否加重、是否伴有呕吐、腹泻、发热等其他症状。如果宝宝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