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是肺部受电离辐射照射引发的炎症性病变,发病机制涉及炎症反应启动与纤维化进程,不同人群发病风险有差异;临床表现分急性期和慢性期;诊断靠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预防需精准放疗计划和密切监测;治疗包括支持对症、抗炎及抗纤维化等。
一、定义
放射性肺炎是因肺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引起的炎症性病变。电离辐射包括放疗时的高能射线等。
二、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启动:肺部组织受到电离辐射后,细胞损伤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辐射导致细胞内DNA损伤,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促使炎症相关因子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因子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到肺部组织,引发炎症。
纤维化进程:在炎症持续过程中,会逐渐发展为纤维化。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导致肺部间质纤维化,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对辐射的反应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肺部组织仍在发育中,对辐射更为敏感,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有基础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本身肺部组织存在一定损伤或功能异常,在接受辐射后,更容易诱发放射性肺炎且病情可能更严重。长期吸烟的人群,其肺部本身处于应激状态,接受辐射后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概率可能增加。
三、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一般在放疗后几周内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气短、发热等症状。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气短在活动后明显加重。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
慢性期表现:如果病情迁延不愈进入慢性期,可能出现肺纤维化相关表现,如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还可能伴有杵状指(趾)等。不同性别在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调适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对于儿童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需要密切观察。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片状浸润影。胸部CT是更敏感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肺部的炎症、纤维化等病变,表现为放射性分布区域的磨玻璃影、实变影或网格状影等。
肺功能检查: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如肺活量减少、肺总量减少等,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也会降低,反映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受损。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肺功能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根据年龄特点进行调整,儿童的肺功能检查需要更耐心的引导和特殊的测试方法。
五、预防措施
精准放疗计划:在进行放疗时,通过精确的定位和计划设计,尽可能减少对肺部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肺部肿瘤的位置、大小等,采用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技术,精准聚焦肿瘤组织,降低肺部受照射的范围和剂量。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把控放疗计划,确保肺部受量在安全范围内。
密切监测:在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定期监测患者的肺部情况,包括胸部影像学检查和肺功能检查等。一旦发现肺部有异常改变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监测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以便早期发现放射性肺炎并干预。
六、治疗原则
支持对症治疗:对于有气短症状的患者,可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以改善缺氧状况。咳嗽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缓解症状。
抗炎治疗:根据病情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药物,如泼尼松等,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但在使用药物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抗纤维化治疗:对于已经出现肺纤维化的患者,目前虽然缺乏非常特效的抗纤维化药物,但可以考虑使用一些具有抗纤维化潜力的药物,同时注重康复治疗,如呼吸功能锻炼等,帮助患者维持肺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