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常见良性乳腺疾病,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因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淤积致导管周围炎症反应。病因有导管排泄障碍(如乳头畸形等致导管狭窄阻塞使分泌物淤积)和异常激素刺激(体内激素水平异常致导管上皮增生分泌亢进)。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房疼痛及乳房局部皮肤红肿等体征。诊断靠乳腺超声、钼靶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抗感染、局部热敷等对症处理)和手术(病灶切除),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各环节需遵规范注意事项。
一、病因
1.导管排泄障碍: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炎症、肿瘤等原因导致导管狭窄、阻塞,使导管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从而淤积在导管内,引起导管扩张。这种情况在不同年龄、性别中都可能发生,若女性存在乳头发育异常等情况,就会增加患病风险。对于有乳头凹陷等情况的女性,更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预防导管排泄障碍的发生。
2.异常激素刺激: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影响乳腺导管的状态。例如,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可能导致导管上皮增生、分泌功能亢进,进而引发导管扩张。不同年龄段女性的激素水平不同,如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期女性的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相对更易受到异常激素刺激的影响。青春期女性激素开始波动,需关注自身乳腺情况;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激素变化显著,更要留意乳腺健康状况。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乳头溢液:多为自发性溢液,溢液可呈浆液性、脓性或血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能出现溢液情况,年轻女性出现乳头溢液时需提高警惕。
乳晕下肿块:可在乳晕周围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有压痛。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肿块表现可能有差异,中老年女性若发现乳晕周围肿块,应及时就医检查。
乳房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为刺痛。不同性别患者都可能有疼痛表现,女性应关注自身乳房疼痛情况,及时判断是否异常。
2.体征:乳房局部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腋窝淋巴结可能有肿大。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体征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表现,但总体可通过这些体征初步判断病情。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扩张情况、肿块的位置、大小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进行乳腺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人体无辐射,较为安全,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
乳腺X线摄影(钼靶):能发现导管扩张及钙化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钼靶检查有一定必要性,但需注意其辐射影响,不过一般单次检查的辐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
2.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以明确病变性质,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时需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确保检查结果准确。
四、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当有炎症表现时,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需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个体差异,如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需更加谨慎。
局部热敷等对症处理:通过局部热敷等方法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不适。不同年龄段患者在进行热敷等对症处理时需注意温度等细节,避免烫伤等情况发生。
2.手术治疗
病灶切除:对于病情较重、肿块较大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决定,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医生会综合评估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总之,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乳腺疾病,通过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个环节都需遵循相应的规范和注意事项,以保障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