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可分为病毒性肺炎和细菌性肺炎,病因上病毒或细菌侵入引发,表现有别,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分别为抗病毒、对症支持及抗感染、对症支持,需结合不同情况调整。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性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腺病毒等。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呼吸道,进而引发肺部炎症。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不同病毒的概率有所差异,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引发病毒性肺炎;长期处于密集人群、缺乏良好卫生习惯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细菌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可经呼吸道吸入、血行传播等方式到达肺部引发炎症。一般来说,身体抵抗力较弱者,如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者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而患细菌性肺炎,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基础疾病状态下发病风险不同。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病毒性肺炎:起病可急可缓,症状相对多样。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有类似普通感冒的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咳嗽、鼻塞、流涕等,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病情严重程度因病毒种类和患者自身状况而异,一些重症病毒性肺炎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表现,儿童感染病毒性肺炎时,可能在呼吸道症状基础上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细菌性肺炎:起病往往较急,常见症状为高热(体温多可高达39℃及以上)、咳嗽、咳脓痰,痰液可呈黄色、绿色等脓性痰。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老年人或基础疾病患者患细菌性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而以精神状态改变、呼吸急促等为主要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病毒性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减少。例如,流感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降低。
细菌性肺炎: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伴有核左移现象。如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多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
2.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肺炎: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病毒抗原检测等方法发现相应病毒的核酸或抗原。例如,采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明确是否为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
细菌性肺炎:可通过痰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等检查找到相应细菌。痰培养可以明确具体是哪种细菌感染,并进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1.病毒性肺炎:胸部X线或CT表现多样,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纹理增粗、淡薄片状阴影等,不同病毒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如新冠病毒肺炎在CT上可表现为磨玻璃影、浸润影等。儿童病毒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综合判断。
2.细菌性肺炎:胸部X线或CT常显示肺部有实变影,可呈大叶性分布或小叶性分布等,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常表现为大叶性实变影。
五、治疗方面
1.病毒性肺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目前有一些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针对特定病毒的治疗,如针对流感病毒的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发病早期合理使用。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止咳、吸氧等。对于儿童病毒性肺炎,要特别注重对症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细菌性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的细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类等抗生素。同样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退热、祛痰等。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老年人患有细菌性肺炎时,要注意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