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的区别
前置胎盘是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等且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妊娠晚期等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腹部检查子宫软等,影响包括产后出血等,处理需抑制宫缩等;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等正常位置胎盘部分或全部剥离,发病与血管病变等有关,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等,影响极大,处理需纠正休克等,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诊断和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前置胎盘:是指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发病机制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或损伤(如多次流产、刮宫、剖宫产等)、胎盘异常(如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形态异常等)、受精卵滋养层发育迟缓等有关。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病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等)、机械性因素(如腹部外伤、外倒转术等)、宫腔内压力骤减(如胎膜早破、双胎妊娠第一胎娩出过快等)等有关。
二、临床表现
前置胎盘:主要症状为妊娠晚期或临产时,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出血时间、出血量与前置胎盘类型有关,完全性前置胎盘初次出血时间早,多在妊娠28周左右,量较多;部分性前置胎盘出血时间及量介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和边缘性前置胎盘之间;边缘性前置胎盘多在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出血,量较少。
胎盘早剥:主要症状为阴道流血、腹痛,可伴有子宫张力增高和子宫压痛,严重时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以外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通常不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见于分娩期;重型以内出血和混合性出血为主,胎盘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3,多见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可出现持续性腹痛、腰酸、腰痛,阴道流血量与贫血程度不成正比。
三、体征与辅助检查
前置胎盘:腹部检查子宫软,无压痛,大小与妊娠周数相符,胎先露高浮,常伴有胎位异常。辅助检查主要有B型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胎盘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是诊断前置胎盘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MRI)对前置胎盘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胎盘早剥:腹部检查子宫压痛明显,呈板状硬,胎位不清,胎心异常甚至消失。辅助检查有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胎盘附着部位及胎盘后血肿情况,但轻型胎盘早剥有时易漏诊;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了解贫血程度及凝血功能状况。
四、对母婴的影响
前置胎盘:对母婴的影响主要包括产后出血、植入性胎盘、产褥感染等,对胎儿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甚至死亡。多次刮宫等导致子宫内膜损伤的孕妇发生前置胎盘后,胎盘植入风险增加,产后出血风险更高,严重时可危及产妇生命。
胎盘早剥:对母婴的影响极大,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新生儿窒息、死胎等,对产妇可引起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等,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发生胎盘早剥时,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紧急处理。
五、处理原则
前置胎盘:治疗原则是抑制宫缩、止血、纠正贫血和预防感染。根据孕周、阴道流血量、胎儿状况等采取期待疗法或终止妊娠。期待疗法适用于妊娠<34周、胎儿存活、阴道流血量不多的孕妇,需住院观察,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抑制宫缩药物等治疗;终止妊娠适用于阴道大量流血危及产妇生命或胎儿窘迫时,多采取剖宫产术。
胎盘早剥:治疗原则是纠正休克、及时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一旦确诊,应及时终止妊娠,根据孕妇病情、胎产式等选择剖宫产术或阴道分娩。同时积极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防治凝血功能障碍、肾衰竭等并发症。
总之,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对母婴影响及处理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