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的区别是什么
急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肺炎在定义与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差异、影像学检查特点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急性支气管炎病变在支气管,起病急、全身症状轻,影像学多无明显异常或肺纹理增粗,对症和病因治疗;支气管肺炎病变累及终末细支气管等,婴幼儿高发,发热重、咳嗽重,有固定湿啰音等,胸部X线有小片状阴影等,强调综合抗感染等治疗,特殊人群患病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1.急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黏膜发生的急性炎症,主要病变部位在支气管。多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气温突变、空气污浊等也可诱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易罹患,生活中经常接触污染空气、有吸烟家庭成员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2.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终末细支气管、肺泡及肺间质。病原体可通过空气吸入、血行播散等途径到达肺部引发炎症,婴幼儿时期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如呼吸道纤毛运动较差、免疫功能不完善等,成为高发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有基础肺部疾病或长期卧床等病史者发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症状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起病较急,常见症状为咳嗽,起初多为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液痰或脓性痰。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伴有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一般3-5天体温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头痛等全身不适。
支气管肺炎:发热较为常见,体温可高达39℃-40℃,多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婴幼儿发热症状可能更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咳嗽症状相对较重,早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咳痰,婴幼儿不会咳痰时可表现为咽部有痰响。还可出现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50次/分钟,1-5岁儿童呼吸≥40次/分钟,可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2.体征表现
急性支气管炎: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可闻及呼吸音粗糙,随病情进展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多呈游走性,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支气管肺炎:肺部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见,哭闹、深呼吸时啰音可有所增加。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的体征,如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鼻翼扇动等。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1.急性支气管炎:胸部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改变,或仅见肺纹理增粗、紊乱,这是因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肺纹理显示增粗。
2.支气管肺炎:胸部X线检查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片,常见于两肺下野、中内带,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等特殊类型,还可出现肺大疱、脓胸、脓气胸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
四、治疗原则区别
1.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如咳嗽无痰时可使用止咳药物,若有痰不易咳出可使用祛痰药物;对于明确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注意休息、多饮水等。
2.支气管肺炎:治疗更强调综合治疗,除了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祛痰等)外,更注重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支原体肺炎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支持治疗,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抢救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婴幼儿患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等情况;老年人患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时,机体反应相对较弱,更要注意病情进展,及时就医;孕妇患相关疾病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