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是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和肺活检。临床表现有逐渐加重呼吸困难、干咳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胸部X线敏感度低,CT是重要手段;肺功能早期可能无异常,进展后有限制性通气和弥散功能障碍;血液检查无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查助鉴别自身免疫性相关;支气管肺泡灌洗可助判断类型;肺活检中经支气管肺活检取材有限,外科肺活检是金标准但有创需评估风险。
一、临床表现评估
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早期可能仅在活动后有气促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静息时也会有呼吸困难;还可能伴有干咳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儿童的身体机能和疾病对身体的影响有关。有吸烟史的患者,其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加重肺部损伤。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网格状、结节状阴影等。但胸部X线对于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敏感度相对较低,可能会遗漏一些早期或较轻的病变。
2.胸部CT检查: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重要手段。高分辨率胸部CT(HRCT)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可发现肺部的网格影、蜂窝状改变、磨玻璃影等特征性表现。通过胸部CT可以观察病变的分布、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明确间质性肺炎的诊断以及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例如,不同类型的间质性肺炎在CT上有不同的表现特点,特发性肺纤维化在CT上多表现为双下肺和胸膜下分布的网格影、蜂窝肺等。
三、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VC)、肺总量(TLC)降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用力肺活量(FVC)比值正常或增高。不同年龄的人群肺功能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肺功能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所以在评估儿童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肺功能时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
2.弥散功能检查:通常会出现弥散功能减退,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比值(DLCO/VA)降低。弥散功能减退反映了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功能受损,是间质性肺炎的重要肺功能改变之一。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但合并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可能会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对于不同性别患者,血液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但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自身抗体检查:部分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阳性,如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抗体等。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鉴别间质性肺炎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炎,例如系统性硬化症相关的间质性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抗Scl-70抗体等阳性。
五、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
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可以获取肺泡灌洗液,对灌洗液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病原体检测等。例如,若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提示为淋巴细胞增多型的间质性肺炎;若发现特殊病原体,则有助于明确感染性间质性肺炎的病原体类型。
六、肺活检
1.经支气管肺活检:可以获取较小的肺组织标本,对于一些弥漫性间质性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病变较局限或位于肺外周的病变,可能取材不足。
2.外科肺活检(开胸肺活检或胸腔镜肺活检):能获取较多的肺组织标本,对于明确间质性肺炎的病理类型具有重要意义,是诊断间质性肺炎的金标准之一。但外科肺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或合并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外科肺活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