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什么原因引起的
支气管肺炎的发生与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相关。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感染,病毒可通过飞沫等传播并致细胞损伤炎症,细菌入侵繁殖释放毒素引发炎症,支原体通过飞沫传播致呼吸道黏膜损伤炎症;非感染因素有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居住环境不卫生)、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免疫缺陷、后天因素致免疫低下)、其他因素(气候因素、误吸因素),气候骤变等可诱发,误吸奶液等可致化学性炎症继发感染。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途径:多种病毒可引发支气管肺炎,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鼻等黏膜感染。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可通过密切接触在托幼机构等场所传播。婴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病毒侵袭引发支气管肺炎。
2.病毒致病机制:病毒入侵人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等部位增殖,导致细胞损伤、坏死,引起炎症反应。以腺病毒为例,它可在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发肺部的炎症病变,影响气体交换等功能。
(二)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及感染情况: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是常见的引发支气管肺炎的细菌。儿童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可通过空气传播,当儿童受凉、疲劳等导致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可侵入肺部引发感染。
2.细菌致病过程:细菌进入肺部后,可在局部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肺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影响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支气管肺炎的相关症状。
(三)支原体感染
1.支原体传播与感染人群: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2.支原体致病特点: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可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免疫反应,导致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和炎症。其发病过程相对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可引起咳嗽等较为突出的症状,且咳嗽症状有时较为剧烈。
二、非感染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影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烟雾、粉尘、有害气体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风险。例如在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居民患支气管肺炎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2.居住环境不卫生:居住环境潮湿、通风不良等,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比如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等,儿童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呼吸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支气管肺炎。
(二)免疫功能低下
1.先天性免疫缺陷:某些儿童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反复发生支气管肺炎。这类儿童从出生后就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需要特别的医疗关注和防护。
2.后天因素导致免疫低下:长期营养不良、患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都可使儿童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增加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几率。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由于心肺功能受限,肺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引发支气管肺炎。
(三)其他因素
1.气候因素:气温骤变、寒冷刺激等气候因素也与支气管肺炎的发生有关。寒冷可导致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容易诱发感染引发支气管肺炎。比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儿童若没有及时增减衣物,就容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而患病。
2.误吸因素:婴幼儿尤其是小婴儿,由于吞咽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容易发生误吸,如吸入奶液等,奶液进入肺部可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继发感染后导致支气管肺炎。这种情况在喂养不当的小婴儿中较为常见,需要家长在喂养过程中特别注意,如采用正确的喂养姿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