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可从临床表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临床表现有局部的乳房红肿热痛、肿块形成,全身的发热、乏力、寒战等;病史询问需关注哺乳期女性哺乳情况及非哺乳期女性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包括乳房触诊及腋窝淋巴结检查;辅助检查有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乳腺超声可发现炎性肿块或脓肿形成,综合多方面信息来判断是否患急性乳腺炎,疑似者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乳房红肿热痛:急性乳腺炎好发于哺乳期女性,常先出现乳房某一局部的红肿,皮肤温度升高,伴有明显疼痛,疼痛可为搏动性或持续性。例如,初产妇由于乳头皮肤相对娇嫩,哺乳时易发生乳头破损,细菌入侵后可迅速引起乳房局部的炎症反应,出现红肿热痛表现。对于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因乳腺导管堵塞等原因出现类似局部红肿热痛症状,但相对少见。
肿块形成:随着病情发展,红肿区域可能逐渐形成硬块,肿块大小不一,边界可能欠清。在哺乳期女性中,肿块可能出现在乳房的外上象限等部位,这与乳腺的解剖结构有关,外上象限腺体组织相对较多。
2.全身症状:
发热: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这是因为机体受到炎症刺激后,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致热因子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例如,当乳腺内细菌感染扩散,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时,就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来说,感染越严重,发热越明显。
乏力、寒战: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乏力、寒战等全身不适症状。乏力是由于机体在炎症状态下代谢增加,能量消耗过多;寒战则是体温上升期的表现,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来增加产热,以升高体温。
二、病史询问
1.哺乳期情况:对于哺乳期女性,要询问哺乳情况,包括是否有乳头皲裂、破损,哺乳是否规律,是否存在乳汁淤积等情况。乳头皲裂会使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而乳汁淤积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重要诱因。例如,有些产妇因乳头内陷,哺乳困难,导致乳汁排出不畅,从而增加了急性乳腺炎的发生风险。
2.非哺乳期情况:对于非哺乳期女性,需询问是否有乳腺外伤史、乳腺手术史、乳腺导管扩张等情况。乳腺外伤可能导致乳腺组织损伤,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乳腺手术史可能引起乳腺组织的解剖结构改变,影响乳腺的正常功能;乳腺导管扩张可能导致导管内物质淤积,引发炎症反应。
三、体格检查
1.乳房触诊:医生通过触诊可进一步明确乳房肿块的情况,包括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急性乳腺炎时肿块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活动度可能较差。例如,在触诊哺乳期女性乳房时,可感觉到肿块有明显的触痛,与正常乳腺组织有明显区别。
2.腋窝淋巴结检查:检查腋窝淋巴结是否肿大、压痛。急性乳腺炎时,炎症可引起腋窝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导致腋窝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这是因为炎症因子会刺激淋巴结内的免疫细胞,使其增生、肿大,以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骨髓会加速释放白细胞到外周血中,以对抗感染,其中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要炎症细胞。例如,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大于70%,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结合临床症状高度怀疑急性乳腺炎。
2.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炎性肿块或脓肿形成。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对于判断乳腺内是否有异常回声、肿块的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液性暗区(提示脓肿形成)等具有重要价值。例如,超声下可见乳腺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区域可出现无回声区,提示可能存在脓肿。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判断是否为急性乳腺炎。如果怀疑患有急性乳腺炎,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