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如何治疗
手腕骨折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康复及药物辅助。复位分手法和手术,手法用于大多情况,手术用于复杂情况;固定有外固定(石膏、外固定支架)和内固定;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练手指,中期增手腕活动范围,后期加强力量和功能恢复;药物辅助依情况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需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对于大多数手腕骨折,首先尝试手法复位。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位置,通过特定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例如,对于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医生会利用牵引、挤压等手法来纠正骨折的移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儿童的骨骼可塑性较强,手法复位相对较易成功,但也需轻柔操作;而成年人骨折复位则需要依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精准实施。同时,对于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手法复位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避免造成额外的损伤。
2.手术复位: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或者骨折移位严重、涉及关节面等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会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将骨折端固定在正确的位置。手术复位适用于那些手法难以恢复解剖结构的复杂骨折情况,比如严重粉碎性骨折等。
二、固定治疗
1.外固定
石膏固定:手法复位成功后,通常会采用石膏固定。石膏固定可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石膏固定的范围一般包括手腕及相邻的部分前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石膏固定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骼生长和骨折愈合情况,及时调整石膏的松紧度等;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要注意观察手腕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因为石膏固定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手部出现肿胀、疼痛、肤色改变等情况。
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较重的骨折,可能会使用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外固定支架通过穿入骨骼的钢针和外部的支架连接,起到固定骨折端的作用。这种固定方式便于观察伤口情况,也有利于伤口的处理,但患者需要注意保持钢针部位的清洁,防止感染。
2.内固定:手术复位后,会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来固定骨折端。内固定可以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但内固定物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需要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过早过度活动。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1-2周):在骨折固定后早期,主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通过手指的主动活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可能不太配合;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逐步引导进行手指活动,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2.中期康复(骨折固定后2-6周):此时可以逐渐增加手腕的活动范围练习。例如,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超过骨折愈合的耐受程度。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同时要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如果疼痛明显则需要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
3.后期康复(骨折固定6周后):当骨折初步愈合后,要加强手腕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可以进行一些抓握物品、拧毛巾等活动,逐步恢复手腕的正常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度和强度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能够承受较大强度的康复训练,而老年患者则需要更加循序渐进,以避免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四、药物辅助治疗
在手腕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辅助使用一些药物。例如,疼痛明显时可能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而是以物理方法缓解疼痛为主;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谨慎,可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或采取相应的保护胃肠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