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宝宝患有吸入性肺炎
宝宝吸入性肺炎需从病史采集(喂养姿势、异物吸入史)、症状表现观察(呼吸系统的咳嗽、呼吸异常、气促,全身的发热、精神状态改变)、体格检查(肺部听诊、胸部体征)、辅助检查(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多方面综合判断,家长要注意喂养安全,怀疑患病需及时就医,新生儿和小婴儿病情变化快,早期识别干预很重要。
一、病史采集
1.喂养相关情况:了解宝宝喂养时的姿势,比如是否卧位喂奶,喂奶过程中宝宝是否有呛咳表现,若有呛咳则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要关注奶瓶喂养时奶液流速是否过快,这也可能导致宝宝吸入奶液引发肺炎。
2.异物吸入史:询问宝宝是否有接触小颗粒物品、易吸入的玩具部件等情况,或者是否有呕吐物、奶液等反流后被吸入气道的情况。比如宝宝在玩耍小珠子时不慎吸入,或者呕吐后部分胃内容物被吸入气管。
二、症状表现观察
1.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早期可能表现为刺激性干咳,之后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带有痰响的咳嗽。如果是奶液等物质吸入,可能咳嗽较为频繁,且咳嗽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例如,宝宝吸入奶液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较频繁的刺激性咳嗽。
呼吸异常:观察宝宝呼吸频率,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约为40-45次/分钟,婴儿为30-40次/分钟,幼儿为25-30次/分钟。若宝宝吸入性肺炎时,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超过正常范围,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急促、费力,鼻翼扇动,甚至出现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比如宝宝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同时伴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气促:宝宝会出现呼吸加快的情况,感觉呼吸不顺畅,这是因为肺部受到吸入物质的影响,气体交换受到阻碍。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宝宝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到高热不等。如果是感染性的吸入物导致的肺炎,发热较为常见。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和小婴儿感染时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体温不升或者仅有体温波动。比如早产儿吸入肺炎后,体温可能低于35℃或者波动在36℃左右。
精神状态改变:宝宝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拒奶等情况。因为肺部不适影响了整体的机体状态,宝宝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精神状态。例如原本活泼的宝宝突然变得嗜睡,不爱吃奶。
三、体格检查
1.肺部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宝宝肺部,可能听到肺部有异常啰音,如湿啰音等。如果是吸入性肺炎,根据吸入物质的不同和病情阶段,啰音表现有所差异。比如吸入奶液早期可能听到较多粗湿啰音,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细湿啰音等。
2.胸部体征:严重的吸入性肺炎可能出现胸部呼吸运动不对称等情况,通过胸部视诊、触诊等可以发现一些异常体征。
四、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吸入性肺炎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X线表现可呈现肺部纹理增粗、紊乱,有片状阴影等改变。不同类型的吸入性肺炎在X线表现上有一定特征,比如羊水吸入性肺炎,X线可显示两肺纹理增粗伴轻、中度肺气肿;胎粪吸入性肺炎,X线表现为两肺透亮度增加伴有节段性或小叶肺不张,也可伴有肺气肿。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吸入性肺炎,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如果是病毒感染相关的吸入物导致的肺炎,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但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病原学检查:通过对痰液、血液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指导后续治疗。例如从痰液中培养出致病菌,就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等治疗。
温馨提示:对于宝宝吸入性肺炎的判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家长在照顾宝宝时要格外注意喂养安全,避免宝宝发生呛奶等情况。如果怀疑宝宝患有吸入性肺炎,应及时带宝宝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宝宝健康。尤其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更要密切观察其喂养和呼吸等情况,因为他们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