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有什么区别
盆腔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起病急骤、病程短,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妇科检查及实验室等有相应表现,治疗以抗生素为主;慢性常由急性未彻底治疗等致,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下腹坠胀等,治疗多综合;不同人群患盆腔炎有不同注意事项,育龄期要重视生育影响,老年及有基础病者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与病程
1.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多起病急骤,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内。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容易高发,若未能及时、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盆腔炎。
2.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病程较长,一般超过6个月,病情较顽固,易反复。
二、症状表现
1.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若有脓肿形成,可出现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或直肠刺激症状(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2.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疲劳。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增多、经期延长等;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三、体征差异
1.急性盆腔炎:妇科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从宫颈口外流。宫颈举痛明显,宫体稍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若为输卵管炎,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明显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则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
2.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呈条索状的增粗输卵管,伴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有压痛。
四、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
1.急性盆腔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这些指标常提示体内有急性炎症反应。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病原体。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肿块等。
2.慢性盆腔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水、盆腔粘连等情况,有时可见盆腔内有边界不清的囊性包块等。
五、治疗原则
1.急性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初始治疗往往需静脉给药,足量、足疗程应用。若有脓肿形成,如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脓肿持续存在或破裂等情况,则需手术治疗。
2.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较差,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可采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药物;物理疗法,如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等,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导致输卵管粘连堵塞引起不孕,所以需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若有生育计划,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处理,如输卵管通液等,以改善生育条件。
2.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盆腔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较复杂,因为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糖尿病的盆腔炎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生长繁殖,易导致盆腔炎病情迁延不愈,需积极控制血糖,同时规范治疗盆腔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