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如何预防传染
为预防手足口病,需从个人卫生防护、环境卫生管理、疫苗接种、健康监测与隔离等方面采取措施。个人要按要求洗手、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居住环境要常通风、定期清洁消毒,公共环境少去人群密集处;6月龄-5岁儿童可接种EV71疫苗;家长要密切监测儿童健康,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并经医生评估。
一、个人卫生防护
1.洗手要求:
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需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七步洗手法具体为内(掌心相对揉搓)、外(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夹(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弓(弯曲各手指关节,旋转揉搓)、大(大拇指旋转揉搓)、立(将拇指立起旋转揉搓)、腕(揉搓手腕)。这能有效清除手部沾染的肠道病毒等病原体,对于各年龄段人群都适用,尤其是儿童,家长应帮助其养成良好洗手习惯。
若不方便洗手时,可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同样能快速杀灭手部大部分病菌,但免洗洗手液不适合用于手部有明显污垢的情况。
2.口腔及皮肤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在饭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olderchildren(较大儿童)可使用儿童专用漱口水,以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降低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口腔后发病的风险。
要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物,穿着宽松、舒适、棉质的衣物,避免皮肤受到摩擦,对于婴幼儿,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尿布,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防止因皮肤破损增加病毒侵入机会。
二、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
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可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保持在50%~60%较为适宜,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维持身体舒适,减少因环境不适导致的抵抗力下降。
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照说明书稀释后)擦拭家具、玩具、地面等物体表面,尤其是儿童经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玩具每周至少消毒1次,餐具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对于空调滤网等也要定期清洁,防止病毒在滤网处滋生后通过空气循环传播。
2.公共环境: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与其他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佩戴好口罩(儿童应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防护口罩)。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设施后,如扶手、门把手等,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回家后及时洗手。
三、疫苗接种
1.EV71疫苗接种:
目前可通过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来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该疫苗适宜接种的年龄是6月龄~5岁儿童,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接种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EV71病毒的抗体,降低感染EV71型病毒引发重症手足口病的风险,但疫苗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仍需配合其他防护措施。对于有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如对疫苗成分过敏等情况,则不能接种该疫苗,具体禁忌证需由医生评估判断。
四、健康监测与隔离
1.健康监测:
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每日观察儿童的体温、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情况,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防止疾病传播。对于成人,也应注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类似手足口病的症状,也需及时就医并做好隔离防护。
2.隔离措施:
一旦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需居家隔离治疗,隔离时间一般为发病后2周左右,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且经过医生评估后才可解除隔离。在此期间,要对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妥善处理,如患儿的痰液、粪便等要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后再丢弃,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单独清洗消毒,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家庭成员或周围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