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为什么会引起发烧
乳腺炎由细菌感染引发,免疫系统激活致发烧,炎症反应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全身应激致产热散热失衡;哺乳期女性乳腺炎发烧伴乳房局部症状,与乳汁淤积等相关,非哺乳期女性发烧特点及相关因素不同;发烧时轻度可物理降温,严重需及时就医,哺乳期女性就医要告知哺乳期情况,非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休息等。
炎症反应引发的发热
细菌感染触发免疫应答:当细菌侵入乳腺组织后,免疫系统中的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吞噬细菌。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定点约为37℃左右,当下丘脑接收到细胞因子传递的“体温需要升高”的信号后,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引起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症状。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在乳腺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IL-1、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且这些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的发热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局部炎症导致的全身反应:乳腺炎局部的炎症反应会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炎症物质积聚。身体为了应对这种局部的炎症刺激,会启动全身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另一方面,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促进机体代谢,使产热增加。这种全身的应激状态进一步加剧了体温的升高,从而表现为发烧。
不同人群乳腺炎发烧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哺乳期女性
特点:哺乳期女性由于乳腺处于分泌乳汁的状态,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乳汁淤积有关。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容易引发感染。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发烧时,除了有一般的发热表现外,可能还会伴有乳房的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而且因为处于哺乳期,需要考虑对婴儿喂养的影响等特殊情况。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发烧时,其乳汁中往往存在细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乳汁淤积与细菌感染及发烧之间的关联。
相关因素:哺乳姿势不正确、乳头破损、婴儿含接乳头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乳汁淤积,增加乳腺炎发生及发烧的风险。比如,不正确的哺乳姿势可能导致部分乳腺导管堵塞,乳汁无法顺利排出,从而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引发炎症和发烧。
非哺乳期女性
特点: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对较少见,但发烧表现可能与哺乳期有所不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乳腺导管扩张等有关。发烧可能是间歇性的,局部症状可能不如哺乳期乳腺炎那么典型,但同样会有炎症相关的全身反应。
相关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乳腺导管结构异常等可能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烧的相关因素。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其自身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更容易发生乳腺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出现发烧症状。
乳腺炎发烧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般应对原则
物理降温:对于轻度发烧的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来带走热量,帮助降低体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过冷的水,以免引起患者不适。
及时就医:如果发烧较为严重,体温超过38.5℃或持续发烧不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进行血常规检查等,以明确感染的情况,必要时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在就医时需要告知医生处于哺乳期,医生会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乳房的清洁,正确哺乳,及时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再次引发乳腺炎及发烧。例如,每次哺乳后应尽量将乳汁排空,可以使用吸奶器等辅助工具,但要注意吸奶器的清洁,防止二次感染。
非哺乳期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在发烧时要注意休息,增强自身免疫力,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如果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乳腺炎复发及发烧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