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毛细支气管肺炎
毛细支气管肺炎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尤其6个月内小婴儿,由病毒感染等致病因引发,有气道阻塞等病理生理改变,具相应临床表现,可依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小婴儿、有基础疾病及过敏体质患儿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毛细支气管肺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多见于6个月以内小婴儿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
二、病因
1.病原体: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他还可见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例如,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导致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分泌增加以及气道平滑肌收缩,从而引发毛细支气管肺炎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
2.宿主因素:婴幼儿的呼吸系统解剖和生理特点使其易患该病,如气道相对狭窄、黏液分泌较少、纤毛运动较差等,且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较弱。另外,有过敏史的婴幼儿发生毛细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往往相对较重,可能与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有关。
三、病理生理改变
1.气道阻塞:炎症导致气道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以及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使得气道狭窄甚至阻塞。以细支气管为例,其管径较小,炎症时易发生堵塞,进而影响气体交换。
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由于气道阻塞,部分肺泡通气不足,而血流灌注相对正常,导致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引起低氧血症。同时,可能存在部分肺泡血流增加但通气正常的情况,也会影响气体交换效率。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系统表现:初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随后出现喘息、气促,呼吸频率增快,可达40-80次/分钟以上,可伴有呼气性喘鸣。病情较重时,患儿可能出现点头呼吸、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部分患儿还可出现口周、甲床发绀等缺氧表现。
全身表现: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至高热不等;婴幼儿还可能出现拒食、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
2.体征:听诊可闻及双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有时可闻及细湿啰音,以肺底部明显。
五、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喘息、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相应的体征,结合发病年龄等特点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鼻咽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等明确病原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检测等,有助于病因诊断。
3.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见小点片状阴影,有助于了解肺部病变情况,排除其他肺部疾病。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氧疗: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儿,可采用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方式纠正缺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如90%-95%)。
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拍背、体位引流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
2.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原体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感染时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若考虑有细菌混合感染,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同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支气管痉挛,如沙丁胺醇等雾化吸入,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小婴儿:小婴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在护理方面,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护理要更加轻柔,避免因护理不当加重病情。
2.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患毛细支气管肺炎时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过程中需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过敏体质患儿:过敏体质患儿发生毛细支气管肺炎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在药物选择上需谨慎,防止因药物过敏等情况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