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粘膜下子宫肌瘤
粘膜下子宫肌瘤是向子宫腔内生长、瘤体多仅由粘膜层覆盖的子宫肌瘤,其发病与遗传、性激素、干细胞功能失调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月经改变、阴道分泌物增多、不孕或流产等,诊断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等,治疗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预后多数良好但有复发可能,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
粘膜下子宫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向子宫腔内生长的子宫肌瘤,瘤体多仅由粘膜层覆盖。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二、发病原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有子宫肌瘤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性激素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在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发生可能与女性雌激素、孕激素相关;此外,干细胞功能失调等也可能参与了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发病风险可能不同,生育期女性相对更易受性激素影响而发生该疾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对内分泌产生影响,进而增加发病几率;有子宫肌瘤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病的风险也会高于无病史者。
三、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这是因为粘膜下肌瘤占据宫腔位置,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从而引起月经量增多。不同年龄女性月经改变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生育期女性可能主要表现为经量明显增多,而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可能除了经量增多外,还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2.阴道分泌物增多:由于肌瘤向宫腔内生长,使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加,同时瘤体表面易发生溃疡、感染等,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
3.不孕或流产:粘膜下肌瘤可能会影响受精卵着床,或者导致宫腔环境不利于胚胎发育,从而引起不孕或增加流产的风险。不同年龄的女性,如果有生育计划,出现不孕或流产时需要考虑到粘膜下子宫肌瘤的可能。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变形,若肌瘤较大或位置特殊,可触及子宫腔内的肿物。对于不同年龄女性,妇科检查时的操作力度等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例如青春期女性进行妇科检查时需更加轻柔谨慎。
2.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对于粘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更为准确,可明确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等。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的准备等可能无特殊差异,但超声图像的解读需结合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3.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肌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可同时进行活检等操作,是诊断粘膜下子宫肌瘤的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调节性激素水平来缩小肌瘤体积。但药物治疗有一定的适用年龄范围等限制,例如对于青春期女性,需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内分泌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对于有症状的粘膜下子宫肌瘤,尤其是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宫腔镜下肌瘤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可通过宫腔镜将肌瘤切除,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不同年龄女性术后恢复可能有差异,例如年轻女性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遵循术后康复的一般原则。
子宫切除术:对于无生育要求、肌瘤较大或症状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该手术方式适用于合适年龄的女性,但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等。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粘膜下子宫肌瘤有一定的复发可能,尤其是在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后。不同年龄女性复发后的处理可能不同,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倾向于再次选择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而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可能更关注复发对身体整体健康的影响等。同时,定期复查对于监测病情变化非常重要,不同年龄女性复查的间隔等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