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支气管肺炎是怎么回事
小儿支原体支气管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儿童青少年易感,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等,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可通过隔离防护、增强免疫力等预防,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病原体
小儿支原体支气管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累及支气管和肺部。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儿童和青少年是易感人群,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发热:多为中等度发热,体温可在38℃~39℃左右,可持续1~3周,部分患儿发热前可有畏寒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发热症状相对不典型,体温波动较大。
咳嗽:咳嗽较为突出,初期为干咳,之后可转为顽固性剧烈咳嗽,有的患儿咳嗽呈刺激性呛咳,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咳嗽可持续较长时间,有时可伴有少量黏痰或白色泡沫痰。
其他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乏力、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婴幼儿症状相对较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喘憋等表现,还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表现
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闻及干湿啰音,部分患儿可出现呼吸音减低等情况。但需注意,有些患儿肺部体征与剧烈咳嗽等临床表现不一致,即肺部体征相对较轻而咳嗽等症状较严重。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抗体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可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
支原体培养:从痰液、咽拭子等标本中培养出肺炎支原体可确诊,但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核酸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检测标本中的肺炎支原体核酸,具有早期、快速、灵敏的特点,可用于早期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可表现为单侧下叶浸润,有的可呈双侧弥漫性浸润影,少数患儿可出现胸腔积液。
胸部CT检查:对于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或需要更清晰观察肺部病变情况时,可进行胸部CT检查,能更细致地显示肺部病变范围、程度等,如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小叶间隔增厚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小儿支原体支气管肺炎的首选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具有半衰期长、服用方便等优点,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2.对症支持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儿,体温超过38.5℃且有不适症状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使用退热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
止咳祛痰: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患儿咳嗽、咳痰症状,如氨溴索等药物,以改善患儿呼吸舒适度。
氧疗:对于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以纠正缺氧状态。
五、预防措施
1.隔离防护
在支原体肺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果儿童接触了支原体肺炎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相关症状,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2.增强免疫力
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支原体的风险。
3.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原体的侵入机会。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患支原体支气管肺炎时病情相对较重,变化较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患支原体支气管肺炎时更容易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密切关注支原体肺炎相关症状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