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为预防手足口病,可从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管理环境卫生、保障饮食安全、密切关注健康状况等方面入手。适龄儿童按程序接种EV71疫苗;要勤洗手并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定期清洁消毒儿童物品;居住环境要常通风、清洁,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食物处理和选择正规饮食场所;密切观察儿童身体状况及集体场所防控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一、接种疫苗
1.适龄接种: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应按程序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一般6月龄开始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能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但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多数已通过自然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接种疫苗的收益相对较低,但如果有接触风险等特殊情况,也可根据个体情况评估后接种。
2.接种意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种EV71疫苗可显著降低儿童患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风险。例如,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接种疫苗的儿童发生重症手足口病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儿童。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洗手要求:
频率: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处理食物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都应洗手。儿童由于好动且卫生意识相对薄弱,家长要督促其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一般每次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
方法: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湿、搓、冲、捧、干”的步骤洗手。湿手后涂抹肥皂或洗手液,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手用水冲净,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
2.个人物品清洁:儿童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可定期用清水擦拭,有污染时用合适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餐具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可通过煮沸消毒15分钟左右达到消毒效果,或者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餐具消毒柜进行消毒。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
通风: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尤其是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通风尤为重要。对于婴幼儿居住的房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通风,避免直接吹风导致着凉。
清洁: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清扫灰尘,擦拭家具表面。地面可使用拖把清洁,对于一些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的角落,如沙发底部、床底等,也要定期进行清洁。
2.公共场所: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设施后,如扶手、门把手等,要及时洗手,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
四、饮食安全
1.食物处理:
食材选择:购买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对于水果要清洗干净,最好去皮后给儿童食用;蔬菜要彻底清洗,去除农药残留等。
烹饪方式:食物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例如,肉类要确保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鸡蛋要充分煮熟,避免食用半生半熟的食物,以防感染肠道病毒等病原体。
2.饮食场所:选择正规、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场所就餐,避免在卫生状况不明的小摊贩处进食,防止因饮食不洁而感染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
五、密切关注健康状况
1.儿童自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口腔、手部、足部等部位的情况。如果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儿童的接触史等情况,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和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2.集体场所情况:如果儿童在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场所,要了解集体场所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如是否有定期清洁消毒、是否对患病儿童进行隔离等。如果集体场所出现手足口病病例,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护工作,如加强儿童的健康监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