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是常见儿童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有遗传、环境等病因,具反复发作喘息、咳嗽等表现,有不同年龄患儿表现特点,有相应诊断标准,治疗与管理包括避免触发因素、药物治疗等,还需对儿童进行日常护理及注意用药事项,需长期管理以控病情提生活质量
一、定义
小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多在儿童时期起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气道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
二、病因
1.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病史,小儿患哮喘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哮喘的发病中占比较大,约占40%-60%。
2.环境因素
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室内过敏原如尘螨、宠物毛发皮屑;室外过敏原如花粉、霉菌孢子等。儿童接触过敏原后,易引发气道的过敏反应,从而诱发哮喘。例如,尘螨是室内最常见的过敏原,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易滋生,儿童长期接触含有尘螨的灰尘等,可刺激气道导致哮喘发作。
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可刺激儿童气道,损伤气道上皮细胞,降低气道的防御功能,增加哮喘发病风险。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也是小儿哮喘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气道炎症,诱发哮喘发作。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反复发作的喘息:喘息是小儿哮喘最典型的症状,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重。喘息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发作时可听到双肺弥漫性的哮鸣音。
咳嗽:咳嗽也是小儿哮喘常见的表现,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咳痰。有些儿童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
气促:患儿可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2.不同年龄患儿表现特点
婴幼儿:起病较隐匿,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喘息,多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喘息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呈阵发性,以夜间和清晨为重。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症状相对典型,多有明确的喘息发作史,喘息、咳嗽等症状与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等因素相关。
四、诊断标准
1.儿童哮喘诊断标准(5岁以下)
反复喘息≥3次,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
除外其他引起喘息、咳嗽的疾病。
2.5岁及以上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五、治疗与管理
1.避免触发因素
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尘螨,应保持室内清洁,经常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寝具。对于花粉过敏的患儿,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等。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烟雾等,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减少冷空气刺激。
2.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可快速缓解喘息症状,通过舒张气道平滑肌,改善气流受限。
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可分为吸入性和全身性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局部作用于气道,全身不良反应较少,是长期控制哮喘的首选药物。
六、特殊人群(儿童)护理与注意事项
1.日常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的喘息、咳嗽等症状变化,记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等,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指导患儿合理饮食,避免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
2.用药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特别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要指导患儿正确的吸入方法,确保药物能够到达气道发挥作用。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应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小儿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通过明确病因、早期诊断、规范治疗以及避免触发因素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