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好发于青壮年,由细菌感染等突发因素致抵抗力下降时发病,起病急骤,有全身及局部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升高、前列腺液有大量白细胞等,需早期足量足疗程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慢性可发于各年龄段,与多种因素相关,全身症状不明显,有局部疼痛、排尿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般无异常、前列腺液白细胞情况不一等,治疗复杂需综合措施,特殊人群有不同需注意之处,女性一般不患前列腺炎但盆腔炎症需鉴别
一、发病情况
1.急性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等突发因素引起,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常因过度劳累、酗酒、久坐、憋尿等诱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入侵前列腺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急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约半数以上存在近期有会阴部损伤、尿道器械检查等可能导致细菌引入前列腺的情况。
2.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相对隐匿,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男性,其中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不良生活方式(长期久坐、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频繁手淫或性生活不规律等)、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等)、尿液反流等。有统计显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约60%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因素。
二、症状表现
1.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骤,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可出现高热、寒战、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不适,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可出现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例如,部分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因前列腺充血、肿胀明显,可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甚至无法自行排尿。
2.慢性前列腺炎: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局部反复的疼痛不适,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阴囊、耻骨上区、腰骶部等部位,呈隐痛或胀痛。排尿症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尿道灼热感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尿道口滴白现象(尤其在晨起或大便时明显)。另外,慢性前列腺炎还可能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失眠、焦虑、抑郁、疲劳等)。有研究发现,约50%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急性前列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例如,通过前列腺液细菌培养,能明确具体的致病菌种,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慢性前列腺炎: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但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前列腺液细菌培养大多无细菌生长,若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则可培养出致病菌。
2.影像学检查
急性前列腺炎:B超检查可见前列腺体积弥漫性增大,内部回声不均匀。
慢性前列腺炎: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回声不均匀、局部钙化等表现,但特异性不如急性前列腺炎明显,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1.急性前列腺炎: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退热、止痛等对症支持治疗。如患者出现急性尿潴留,可采用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引流尿液等处理措施。一般经过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治愈。
2.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久坐、忌辛辣饮食、规律性生活等)、心理疏导、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以及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等改善排尿症状的药物)。由于慢性前列腺炎易复发,需长期综合管理,不同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男性出现前列腺炎相关症状时,需更加谨慎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可能,如前列腺增生等,在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前列腺炎极为罕见,若出现相关可疑症状需高度重视,排查特殊病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最小创伤和最安全的方式进行检查和处理。女性一般不会患前列腺炎,但女性盆腔相关炎症有时需与前列腺炎导致的症状相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