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小儿肺炎有呼吸系统症状,如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还有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环境调整、休息、饮食)、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选敏感抗生素,病毒性肺炎多对症治疗)、对症治疗(退热、止咳祛痰、吸氧)及其他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发症治疗),需综合多因素考虑,注重特殊人群护理监测,还要预防其发生。
一、小儿肺炎的症状
1.呼吸系统症状
发热: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婴幼儿肺炎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仅有体温不稳定或低热情况。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引起发热。
咳嗽:早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可出现有痰的咳嗽。婴儿肺炎咳嗽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口吐泡沫等情况。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射,通过咳嗽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和异物,但肺炎时由于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咳嗽频繁且程度加重。
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婴儿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钟,幼儿可超过40次/分钟。气促是由于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机体为了满足氧气需求而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
呼吸困难:可表现为鼻翼扇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严重时患儿面色发绀,这是因为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缺氧。
2.全身症状
精神萎靡: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或嗜睡等表现。这是由于肺炎导致机体缺氧以及毒素吸收等因素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食欲减退:患儿可出现吃奶量减少或拒食的情况,因为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影响了患儿的消化功能和食欲。
呕吐、腹泻: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这是由于病原体感染或毒素刺激胃肠道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
二、小儿肺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环境调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保持在60%左右。适宜的环境有利于患儿呼吸和舒适,促进病情恢复。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机体恢复。
饮食: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的需求。
2.抗感染治疗
细菌性肺炎: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抗生素的选择需要依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以确保有效杀灭病原体。
病毒性肺炎:目前对于病毒性肺炎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一般不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除非合并细菌感染。
3.对症治疗
退热:对于发热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药物降温,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低龄儿童滥用药物。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表现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要严格按照儿科用药要求选择合适药物。
止咳祛痰:可使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以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症状。但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止咳药物,以免影响痰液排出导致病情加重。
吸氧:对于有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表现的患儿,给予吸氧治疗,以纠正缺氧状态,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和全身状况。
4.其他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对于病情较重、有呼吸衰竭风险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支气管镜等检查及治疗,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发症治疗:如果肺炎患儿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气胸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心力衰竭时需要使用强心药物等,呼吸衰竭时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
小儿肺炎的症状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护理和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病情有变化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小儿肺炎的发生,如加强患儿的营养、增强体质、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