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如何抢救
肺栓塞的抢救需多方面处理,包括立即启动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安静休息、高流量吸氧;药物治疗有抗凝和溶栓,抗凝要监测凝血功能,溶栓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循环支持治疗要监测生命体征、抗休克;手术治疗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和经皮导管介入治疗,需评估风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剂量等,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妊娠期要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抗凝药并多学科合作。
一、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1.保持患者安静休息: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防止栓子再次脱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需特别注意安抚,减少其哭闹增加的氧耗;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病情加重。
2.高流量吸氧: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纠正缺氧状态。根据患者的氧饱和度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一般使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栓塞,吸氧时需注意调整氧流量,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二、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是关键,常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新血栓形成,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根据指标调整药物剂量。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更加谨慎评估抗凝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2.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低氧血症等)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常用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但溶栓有导致出血的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近期有脑出血、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等患者禁忌溶栓。
三、循环支持治疗
1.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关注其心率、血压的变化,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较成人差,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
2.抗休克治疗:如果患者出现休克,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可选用晶体液或胶体液,但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合并肺栓塞出现休克,输液时更要谨慎,防止诱发心力衰竭。必要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等,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四、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较高,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耐受情况。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较差,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权衡是否进行手术。
2.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包括导管溶栓、碎栓、取栓等。对于一些适合的患者,可通过导管直接到达血栓部位进行治疗,创伤相对较小,但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对于部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不适合外科手术的患者,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血管情况来决定。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在抢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吸氧时要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流量要根据儿童年龄调整,避免氧流量过大对儿童呼吸道造成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神志、呼吸等变化,因为儿童的病情观察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致。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抢救肺栓塞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更高,需要更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和出血倾向;在进行输液等操作时,要注意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肺栓塞的抢救需要特别谨慎。抗凝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相对较安全。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要考虑到妊娠期的特殊生理状态,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与产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抢救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