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有哪些护理诊断以及护理措施
肺栓塞的护理诊断包括气体交换受损(与肺血管阻塞致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情况不同,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氧供不足有关,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疾病者表现不同,表现为稍活动即乏力、气促等)、有出血的危险(与使用抗凝等药物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出血风险不同,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护理措施有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及症状变化,不同年龄人群注意事项不同)、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不同年龄人群护理有差异)、抗凝等药物护理(观察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等,不同年龄人群注意事项不同)、心理护理(针对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树立信心)。
一、肺栓塞的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相关因素:与肺血管阻塞导致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肺功能基础不同,儿童可能因肺组织发育未完善,更易受影响;老年人肺弹性减退,气体交换能力本身较弱,肺栓塞时气体交换受损更明显;有吸烟史者,其呼吸道黏膜受损,纤毛运动减弱,影响气体交换。
表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指标可体现,如血氧饱和度降低等。
2.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与机体氧供不足有关,肺栓塞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导致全身氧供减少,各年龄段人群活动耐力均会受影响,但儿童可能因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表现相对隐匿,老年人本身活动耐力就有限,肺栓塞后更易出现明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活动耐力本就差,肺栓塞会进一步加重。
表现:患者稍活动即感乏力、气促等。
3.有出血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使用抗凝等药物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不同,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未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弱,使用抗凝药时出血风险需密切关注;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也易增加出血风险;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使用抗凝药等更易引发出血。
表现:可观察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血尿等情况。
二、肺栓塞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要关注呼吸频率、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不同,儿童正常呼吸频率相对较快,老年人相对较慢,需准确判断异常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者,血压等变化更需密切关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症状观察:观察患者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如胸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呼吸困难的缓解或加重因素等。
2.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脱落再次栓塞。不同年龄人群卧床休息的护理需有所不同,儿童卧床时要注意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可定时协助翻身;老年人卧床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可进行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
恢复期: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活动。
3.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进行雾化吸入等,不同年龄人群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等需谨慎调整,儿童雾化要注意面罩的合适性等;老年人雾化后要协助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给氧:根据患者缺氧情况给予适当的吸氧方式和氧流量,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如血氧饱和度低于90%需及时调整氧流量等。
4.抗凝等药物护理
用药观察:严格遵医嘱使用抗凝等药物,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血尿等,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不同年龄人群药物代谢和凝血功能有差异,儿童监测凝血功能要注意采血的准确性等;老年人监测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对药物的影响。
5.心理护理
针对不同人群:肺栓塞患者常因病情较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需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等进行心理疏导。儿童可能因对医院环境陌生等产生恐惧,要通过安抚等方式缓解;老年人可能因对疾病预后担忧等情绪较重,要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