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是中青年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经尿道逆行感染等途径,青壮年因性活动频繁易发病,不良生活方式也增加风险,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儿童和老年表现有差异,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多数预后好,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安全性行为和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
一、定义
急性附睾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中青年人群,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附睾的急性炎症反应。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常见病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是常见的致病病原体。例如,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等可将细菌带入尿道进而感染附睾;不洁性生活可能导致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附睾引发急性附睾炎。
感染途径:主要有经尿道逆行感染、淋巴感染及血行感染等。经尿道逆行感染较为常见,如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时,病原体可沿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
2.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青壮年时期男性生殖系统功能活跃,相对更容易发生急性附睾炎。这与该年龄段性活动较频繁有关,增加了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生殖系统的血液循环和局部免疫环境,使附睾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长时间开车的司机、经常长时间坐着工作的人群,急性附睾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局部症状:患侧阴囊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可迅速蔓延至附睾部位,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可向腹股沟及下腹部放射。同时,附睾会迅速肿大,在短时间内体积明显增大,触痛明显。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阴囊皮肤红肿,皮肤温度升高。
全身症状:可伴有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40℃,还可能出现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附睾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症状不典型,除了阴囊部位的红肿、疼痛外,可能更易出现高热等全身症状,且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等基础疾病导致的反复感染。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发生急性附睾炎时,症状可能相对隐匿,疼痛程度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剧烈,但全身症状如发热等可能较为明显,且需要注意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等引起的症状相鉴别,因为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
四、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阴囊,可发现患侧附睾肿大、触痛明显,有时可累及睾丸,导致睾丸与附睾界限不清。同时,可能伴有精索增粗、压痛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提示存在急性炎症反应。
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或附睾穿刺液涂片及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例如,若培养出淋病奈瑟菌,则考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附睾炎。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显示附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助于判断附睾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还可排除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扭转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减轻阴囊的肿胀和疼痛。局部可采用冷敷或热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症状,但早期冷敷可能更有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72小时后可考虑热敷促进炎症吸收。
2.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为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若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则可能需要选用头孢曲松等抗生素。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
大多数急性附睾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一般在规范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后,症状可在1-2周内逐渐缓解,附睾肿大也会逐渐消退。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能会转为慢性附睾炎,导致病情反复,影响生育功能等。
2.预防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避免久坐、憋尿等不良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生殖器清洁。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由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急性附睾炎的风险。
及时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疾病,应及时就医并规范治疗,防止病原体逆行感染附睾引发急性附睾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