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群容易患上肺栓塞呢为什么
长期制动或卧床人群、手术人群、恶性肿瘤患者、妊娠和产褥期女性、有静脉血栓病史人群均为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不同人群因各自不同原因、年龄因素、病史因素等面临不同肺栓塞风险,需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一、长期制动或卧床人群
1.原因:长时间制动或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下肢静脉内淤积,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而下肢静脉血栓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来源。例如,大型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其肺栓塞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同时长时间卧床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促进了血栓的形成。
2.年龄因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长期制动或卧床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有所下降,且更易因疾病等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所以中老年长期制动或卧床者肺栓塞风险更高。
3.生活方式:一些生活方式不健康且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比如长途旅行中长时间静坐的人,也属于长期制动或卧床的潜在风险人群,长时间静坐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增加肺栓塞发生几率。
二、手术人群
1.原因:手术创伤会激活机体的凝血系统,同时手术中长时间的体位摆放等因素会影响静脉回流,容易形成静脉血栓,术后患者活动减少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而术后血栓脱落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引发肺栓塞。例如,骨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等)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为骨科手术涉及下肢大血管,手术创伤及术后制动等因素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肺栓塞。
2.年龄因素:老年手术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更易发生肺栓塞,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衰退,凝血功能相对活跃,术后恢复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血栓相关并发症。
3.病史因素:若患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在手术应激下,更易出现凝血功能紊乱等情况,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
三、恶性肿瘤患者
1.原因:恶性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凝血,同时肿瘤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并且很多恶性肿瘤患者需要长期卧床等,这些因素都导致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高,而血栓脱落可引发肺栓塞。例如,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较常人明显升高,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体内的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2.年龄因素: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相对更易发生肺栓塞,一方面中老年本身机体功能有衰退,另一方面恶性肿瘤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且中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进一步增加肺栓塞风险。
3.病史因素:恶性肿瘤患者本身的疾病状态及相关治疗(如化疗等)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凝血等功能,使其肺栓塞风险显著高于非恶性肿瘤人群。
四、妊娠和产褥期女性
1.原因:妊娠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产后子宫复旧等过程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肺栓塞。例如,妊娠晚期及产褥期女性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非妊娠女性明显升高,这与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2.年龄因素:一般育龄期女性处于妊娠和产褥期,相对其他年龄段女性更易发生肺栓塞,而在育龄期女性中,年龄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年轻的育龄期女性如果处于妊娠或产褥期也需要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
3.生活方式:妊娠和产褥期女性如果活动量过少等,也会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所以在妊娠和产褥期需要适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五、有静脉血栓病史人群
1.原因: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的人群,其体内存在易发生血栓的病理基础,再次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而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导致肺栓塞。例如,曾经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若没有规范的抗凝等预防措施,再次出现肺栓塞的几率明显增加。
2.病史因素:既往明确的静脉血栓病史是肺栓塞的高危因素,患者需要长期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抗凝等预防措施来降低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
3.年龄因素:不同年龄的有静脉血栓病史人群都需要重视肺栓塞的预防,但一般中老年人群可能由于机体功能等因素,在血栓复发及引发肺栓塞方面可能面临更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