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的区别
乳腺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多因哺乳期乳头破损等细菌入侵,有乳房胀痛红肿热痛等表现,检查有体格、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治疗分早期排空乳汁热敷、用抗生素,脓肿需切开引流;非感染性病因复杂,症状多样。乳腺增生是良性疾病,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疼痛、肿块,检查有体格、影像及病理,治疗以对症为主,调整生活方式、用中药或手术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有影响,哺乳期、青春期、中老年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感染性乳腺炎和非感染性乳腺炎。感染性乳腺炎多因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乳腺引起,常见于哺乳期女性,由于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沿淋巴管或乳管入侵乳腺组织导致炎症;非感染性乳腺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导管上皮异常等因素有关。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的增生及复旧不全,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
二、临床表现
乳腺炎
感染性乳腺炎(哺乳期):患者多有乳房胀痛、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形成脓肿,局部可触及波动感的肿块。
非感染性乳腺炎:症状相对多样,部分患者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可触及乳腺肿块,肿块边界可能不清,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等表现。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疼痛常具有周期性,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疼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放射至肩背部;乳房肿块可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
三、检查方法
乳腺炎
体格检查:可见乳房局部红肿、压痛,感染严重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穿刺抽吸脓液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可明确病原菌并指导用药。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帮助判断乳房内有无脓肿形成及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复杂情况,可考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乳腺增生
体格检查:可触及乳腺内增厚的腺体,有触痛。
影像学检查: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乳腺组织增厚、结构紊乱等表现;乳腺X线检查对鉴别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有一定价值,乳腺增生在X线表现为腺体密度增高、结构紊乱等。
病理检查:对于怀疑有恶变的乳腺增生结节,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四、治疗原则
乳腺炎
感染性乳腺炎(哺乳期):早期可通过排空乳汁(如让婴儿多吸吮或使用吸奶器)、局部热敷等缓解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形成脓肿后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非感染性乳腺炎:治疗较为复杂,根据病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免疫调节剂等)、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制定。
乳腺增生: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疼痛明显者可选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如逍遥散等;对于通过检查怀疑有恶变可能的乳腺增生结节,需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
五、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乳腺增生可发生于青春期后至绝经前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变化趋势。
性别: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也可发生乳腺炎和乳腺增生,但相对少见。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乳腺增生的发病风险;哺乳期女性不注意乳头清洁、乳汁淤积等易引发乳腺炎。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发生乳腺炎时需积极处理,因为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影响婴儿喂养,要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及时排空乳汁,若出现发热、乳房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青春期女性:乳腺增生相对常见,要关注自身乳房变化,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定期自我检查乳房,若发现乳房异常及时就诊。
中老年女性:对于乳腺增生要警惕恶变可能,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B超、乳腺X线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