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宫颈炎的病因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感染宫颈管柱状上皮,内源性病原体在阴道微生态失衡或机体免疫力下降时上行感染)、化学物质刺激(酸性或碱性溶液、腐蚀性药物破坏宫颈自然防御机制或损伤宫颈黏膜)、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分娩、流产及妇科手术操作导致宫颈损伤和感染)、阴道异物和感染(阴道异物残留滋生细菌及全身性疾病致免疫力低下引发感染),并针对年轻女性、孕妇、绝经后女性、免疫力低下人群给出注意性生活卫生、定期产检、保持外阴清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一、病原体感染
1.性传播病原体: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是主要的性传播病原体,可感染宫颈管柱状上皮,引发炎症。淋病奈瑟菌主要侵袭泌尿生殖系统柱状上皮与移行上皮,感染宫颈管柱状上皮后,沿黏膜面扩散引起浅层感染,病变以宫颈管明显。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其原体吸附于易感的柱状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破坏宿主细胞,导致病变。性活跃的年轻女性感染风险较高,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几率。
2.内源性病原体:部分患者的病原体与细菌性阴道病、生殖支原体感染有关。这些病原体原本就存在于阴道内,当阴道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如频繁阴道冲洗破坏阴道正常的酸碱平衡和菌群环境,或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这些病原体就可能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宫颈,引发慢性宫颈炎。
二、化学物质刺激
1.酸性或碱性溶液:使用高浓度的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如用浓度过高的高锰酸钾溶液、新洁尔灭溶液等,会破坏阴道和宫颈的自然防御机制,损伤宫颈上皮细胞,使宫颈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进而引发炎症。
2.腐蚀性药物:在阴道内放置腐蚀性药物,如一些不规范的阴道栓剂、泡腾片等,可能会直接损伤宫颈黏膜,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从而诱发慢性宫颈炎。这种情况在自行用药、不遵循医嘱用药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三、机械性刺激或损伤
1.分娩或流产:分娩、流产过程中,宫颈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分娩时胎儿通过产道,可能会导致宫颈裂伤;流产手术时,手术器械的操作也可能损伤宫颈。损伤后的宫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若感染未能及时控制,就可能发展为慢性宫颈炎。多次分娩或流产的女性,宫颈反复受损,发生慢性宫颈炎的风险更高。
2.妇科手术操作:如诊断性刮宫、宫颈扩张术等妇科手术,如果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当,容易将细菌带入宫颈,引起感染。此外,术后护理不当,如过早性生活、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也会增加慢性宫颈炎的发生几率。
四、阴道异物和感染
阴道内异物长期残留,如卫生棉条、纱布等,会滋生细菌,引发感染,炎症蔓延至宫颈可导致慢性宫颈炎。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因疏忽或特殊原因将异物遗留在阴道内的女性。同时,全身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容易引发阴道和宫颈的感染。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女性: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应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过早性生活和多个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降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增强机体免疫力。
2.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宫颈组织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和操作。如果出现白带异常、外阴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炎症加重影响母婴健康。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和宫颈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用品。适当补充雌激素可以改善阴道和宫颈的局部状况,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阴道内异物残留,减少感染的机会。在进行妇科检查和手术时,要选择正规医院,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