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有什么区别
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有病毒细菌反复感染、气温下降等多种因素,病理改变主要是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等,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等,治疗急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等,缓解期增强体质;支气管扩张是因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等致支气管变形扩张,病因有感染、阻塞等,病理可见支气管扩张等,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等,诊断主要靠胸部高分辨CT等,治疗包括控制感染等,特殊人群需谨慎处理
一、定义与病因
1.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病因是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也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黏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长期接触污染环境等生活方式因素易诱发。
2.支气管扩张: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主要病因是支气管-肺组织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婴幼儿期支气管-肺组织感染是常见原因,遗传因素如囊性纤维化等也可引起,多见于儿童和青年,有相关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风险较高。
二、病理改变
1.支气管炎:主要病理改变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反复发作可使支气管壁增厚,黏液腺增生肥大。
2.支气管扩张:病理上可见支气管呈柱状、囊状或混合扩张,扩张的支气管腔内常有黏液充塞、黏膜明显炎症及溃疡,支气管壁有不同程度破坏,周围肺组织常有纤维化、肺气肿等改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开始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可转为黏液脓性,咳嗽咳痰可延续2-3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乏力等,急性发作时可出现发热、寒战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无明显特殊差异,儿童可能咳嗽相对更频繁,但主要症状围绕咳嗽咳痰等。
支气管扩张: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痰量与体位改变有关,如晨起或入夜卧床时咳嗽痰量增多,呼吸道感染急性发作时,黄绿色脓痰明显增加,每日可达数百毫升,部分患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称为干性支气管扩张,其病变多位于引流良好的上叶支气管,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者可能因气道较窄等因素,咯血表现可能更需关注,长期慢性病程可影响生长发育等。
2.体征表现
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支气管扩张:早期或病变轻者可无异常体征,病变严重或有继发感染时,可在病变部位听到固定而持久的湿啰音,部分慢性患者伴有杵状指(趾)。
四、诊断方法
1.支气管炎: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急性期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X线胸片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等改变,根据咳嗽、咳痰等典型症状结合相应检查可诊断。
2.支气管扩张:胸部高分辨CT(HRCT)是主要诊断方法,可明确显示支气管扩张的部位、范围、形态等,支气管造影曾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的金标准,但现在已被HRCT取代,根据典型的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及HRCT表现可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其配合度等因素,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镇静等处理来完成检查。
五、治疗原则
1.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祛痰、止咳、平喘,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时)、溴己新等祛痰药、氨茶碱等平喘药,缓解期主要是增强体质,预防复发,避免接触诱发因素等。
2.支气管扩张:主要是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处理咯血等,控制感染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引流通畅可采用体位引流、使用祛痰剂等方法,大咯血时需积极止血治疗等,对于反复感染、大咯血且病变局限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在治疗时需更谨慎选择药物及治疗方式,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