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后遗症
桡骨远端骨折可能引发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畸形愈合、肌腱粘连等后遗症。关节僵硬是因长时间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减小,需早期规范康复锻炼;创伤性关节炎由关节面不平整等致关节软骨损伤磨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可通过休息、物理治疗或手术应对;畸形愈合因骨折复位不满意等,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腕部外观异常等,依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手术矫正;肌腱粘连因骨折时肌腱损伤修复致与周围组织粘连,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表现为手指屈伸受限,需早期正确康复锻炼或手术松解。
一、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例如,骨折后患肢需要固定4-6周,在此期间关节缺乏运动刺激,滑膜分泌减少,关节液黏稠度增加,逐渐出现关节僵硬。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恢复相对较好,因为儿童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强;而老年人由于本身关节退变以及恢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生活方式上,受伤后缺乏早期合理的康复锻炼会明显增加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有关节炎等基础疾病,发生关节僵硬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表现及应对: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减小,如腕关节屈伸、旋转等活动受限。应对措施主要是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包括在骨折固定初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非关节活动的锻炼,骨折后期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关节的屈伸、旋转等主动和被动活动。
二、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桡骨远端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复位不良等情况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磨损,长期磨损后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例如,骨折端对位对线差,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在活动过程中软骨不断受到异常应力刺激,逐渐出现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改变。
影响因素:年龄上,中青年患者如果骨折复位不佳,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概率较高,因为他们关节活动度大,对关节面平整性要求高;老年人本身有关节退变基础,即使骨折复位较好,也可能因软骨退变等因素增加创伤性关节炎风险。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进行负重活动等会加重关节的损伤,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可能。病史方面,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也会升高。
表现及应对: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关节功能受限。应对措施包括注意休息,避免过度使用关节,可采用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改善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纠正关节畸形等。
三、畸形愈合
发生机制:骨折复位不满意,固定不牢固等原因可导致骨折愈合后出现畸形。例如,在骨折复位时没有将骨折端对齐,或者固定期间患者过早活动,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最终畸形愈合。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畸形愈合后有一定的自我矫正能力,但如果畸形严重也需要干预;成年人畸形愈合后自我矫正困难。生活方式上,受伤后固定期间的活动情况对畸形愈合影响大,不遵医嘱过早活动易导致畸形愈合。病史方面,如果患者骨折前有骨质疏松等情况,也会影响骨折的复位和愈合,增加畸形愈合的风险。
表现及应对:表现为腕部外观异常,如腕关节向一侧偏斜等,同时可能伴有功能障碍。应对措施需要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决定,轻度畸形如果不影响功能可暂不处理,严重畸形可能需要手术矫正。
四、肌腱粘连
发生机制:桡骨远端骨折时,周围肌腱可能受到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容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例如,骨折部位邻近的伸肌腱、屈肌腱等在受伤后,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影响肌腱的滑动功能。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肌腱再生能力强,肌腱粘连相对较轻;老年人肌腱粘连可能更严重。生活方式中,受伤后康复锻炼开始时间和方法不当会加重肌腱粘连。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糖尿病等影响组织修复的疾病,肌腱粘连的风险会增加。
表现及应对:表现为手指屈伸活动受限,如握拳困难等。应对措施主要是早期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通过主动和被动的肌腱滑动练习来预防和减轻肌腱粘连,严重的肌腱粘连可能需要手术松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