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右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一
骨折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可基本诊断骨折情况,CT及三维重建对复杂骨折更精准;治疗方式分保守和手术,保守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手法复位外固定,手术用于移位明显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方式;康复治疗早期固定期间要手指活动和上臂肌肉收缩,后期拆除固定后进行腕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骨折的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原右尺、桡骨远端骨折的基本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伸直型、屈曲型、关节内或关节外骨折等)及移位情况,能清晰显示骨折端的对位对线关系等重要信息,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关键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骨折在X线表现上可能因骨骼发育等因素略有差异,儿童骨折可能存在骨骺损伤等特殊表现需特别留意。
CT及三维重建:对于一些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CT及三维重建能更精准地显示骨折线走行、关节面塌陷程度以及骨块移位的三维结构,有助于更全面评估骨折情况,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更详尽依据,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爱好者,其骨折损伤机制及表现可能因受力情况不同而有特点,病史方面若有既往骨骼疾病等情况会影响骨折愈合等预后。
二、治疗方式选择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如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可考虑保守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情况也可尝试保守治疗。
方法: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左右,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手指活动情况,根据年龄调整固定力度等,儿童因骨骼可塑性强,固定时间相对可适当缩短,但也需定期复查调整,不同生活方式下如运动员等可能需要更严格的固定及后续康复计划以尽快恢复运动功能。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且复位困难、不稳定型骨折、开放性骨折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超过2-3mm,关节面台阶超过2mm等情况多需手术干预。
手术方式:常见的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克氏针等进行固定,手术能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但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需考虑对骨骺的影响等问题,生活方式不同可能影响术后康复的强度和时间安排,病史中有其他基础疾病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手指活动: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固定期间都要积极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儿童由于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需家长协助监督,不同年龄手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术后康复中手指活动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上臂肌肉收缩:进行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老年患者因肌肉力量本身较弱更需注重该练习,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收缩力度,病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等情况时要注意避免因肌肉收缩导致心率过快等不良影响。
2.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拆除外固定或内固定后,逐步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可通过主动运动结合被动辅助运动的方式进行,儿童在康复过程中需家长引导正确进行,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生活方式中爱好运动者康复后期需制定循序渐进的恢复运动计划,逐步增加腕关节活动的范围和强度,病史中有骨折愈合不良等情况者需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
力量训练:随着腕关节活动度的改善,逐步进行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使用握力器等进行练习,增强腕关节的稳定性,不同年龄患者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需合理调整,女性患者在康复中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生活方式中从事需要腕关节力量的工作者康复后期力量训练尤为重要,要逐步恢复到能满足工作需求的力量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