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区别
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有区别。肩袖损伤多因外伤或慢性劳损致肌腱损伤,有特定症状、体征,MRI是金标准,轻可保守重需手术;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组织慢性炎症,有相应症状、体征,X线后期有表现,早期保守后期特殊处理,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肩袖损伤: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肩袖损伤是这些肌腱发生损伤,多因外伤(如跌倒时肩部着地、肩部受到直接撞击等)或慢性劳损(反复过度使用肩关节)导致肌腱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运动员等频繁使用肩关节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肩周炎:全称肩关节周围炎,旧称冻结肩,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与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慢性损伤有关,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帕金森病等患者肩周炎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临床表现
肩袖损伤: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疼痛可向上臂放射,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外展、上举等动作受限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肩部无力感,在夜间疼痛可能会加重,进行肩部外展等动作时可诱发疼痛加剧。
肩周炎:典型表现为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等功能受限明显,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脸、穿衣等,疼痛范围较广,可涉及肩部周围多个区域。
三、体格检查
肩袖损伤:可出现肩袖撞击征阳性,如Jobe试验(空罐试验)阳性,患者上臂外展90°、前屈30°,拇指向下,检查者给予阻力,患者不能维持上臂外展姿势即为阳性;疼痛弧试验阳性,即上肢外展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
肩周炎:可有肩关节各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受限更为明显,压痛可广泛存在于肩关节周围,包括肩峰下、喙突、肱二头肌长头腱等部位。
四、影像学检查
肩袖损伤:X线检查可无特异性表现,或仅能看到肩峰下骨赘等间接征象,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损伤的部位、程度等情况,能看到肌腱的撕裂灶、水肿等改变。
肩周炎: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肩关节周围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等表现,MRI检查可见肩关节囊增厚、关节腔积液等情况,但不如肩袖损伤时对肌腱损伤显示得清晰。
五、治疗原则
肩袖损伤:轻度的肩袖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休息、肩关节制动、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热敷等)、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具体非甾体抗炎药1]等缓解疼痛),但需根据具体损伤情况判断;对于严重的肩袖损伤,多需要手术治疗,如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等。
肩周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休息、肩部保暖、功能锻炼(如爬墙运动等逐渐增加肩关节活动度)、物理治疗(如推拿、按摩等)、药物治疗(同样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后期若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可考虑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等治疗,但手法松解需谨慎操作,避免造成进一步损伤,对于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充分评估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肩周炎患者往往恢复相对较慢,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肩部损伤加重,同时老年肩袖损伤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相对较差,术前要全面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老年肩周炎患者在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对胃肠道有刺激,需密切关注。
女性人群:女性肩周炎患者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发病和病情变化可能有一定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女性肩袖损伤患者若同时有妊娠等特殊情况,治疗方案需更加谨慎权衡。
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群:运动员发生肩袖损伤的风险较高,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康复计划,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训练导致损伤复发;肩周炎对于运动员等需要良好肩关节功能的人群影响较大,积极的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是关键,同时要注意在康复过程中避免再次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