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性肺炎是什么病
冠状病毒性肺炎由冠状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常见症状和重症表现,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措施,预防需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需关注
一、定义与病原
冠状病毒性肺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冠状病毒是一大类病毒,已知可引起疾病包括普通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2019年底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先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
二、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近距离接触时,其他人可因吸入这些飞沫而感染。例如,在密闭空间中,与患者距离较近时,飞沫传播风险较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成年人若处于密集场所且未采取防护措施,也面临较高风险。
2.接触传播:病毒可附着在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比如,在公共场所接触了电梯按钮、门把手等被污染的物体后未及时洗手消毒,就可能感染。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经常外出且接触公共物品较多的人,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可能相对较弱,接触传播后感染发病的可能性也需关注。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发热程度可从低热到高热不等。对于儿童患者,可能发热表现相对更突出,且可能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成年人发热后可能更关注自身全身症状的变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2.重症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因为他们的身体基础状况相对较差,免疫系统功能和脏器功能相对较弱,在感染病毒后更难抵抗疾病的进展。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CT可见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人群的胸部CT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肺部组织相对更娇嫩,在影像学上可能表现出一些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影像学特征与疾病的发展阶段相关。
2.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这些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一定影响,需要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强调隔离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是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等。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2019-nCoV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但在治疗过程中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药物辅助治疗等。
六、预防措施
1.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是重要的防护措施,尤其是在人员密集场所、密闭空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应正确佩戴口罩,儿童要选择适合其脸型的儿童专用口罩。保持良好的手卫生,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
2.环境消毒: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定期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擦拭消毒。家庭环境中要保持通风良好,每天开窗通风数次,每次通风时间建议不少于30分钟。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出差的人,在入住酒店等场所时要注意观察房间的通风和物品消毒情况,尽量选择通风良好且物品清洁的环境;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注重自身和居住环境的卫生防护,因为他们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