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和肺炎有什么区别
肺炎包括多种类型,如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等,支气管肺炎是肺炎常见类型。病理上各有特征,临床表现不同,影像学表现有差异,治疗原则因病因而异,大多数肺炎预后较好,但重症等情况预后较差,支气管肺炎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不及时治疗等可致并发症。
一、定义与涵盖范围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引起。其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如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
支气管肺炎:属于肺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又称小叶性肺炎,主要是病原体感染引起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通常病变起始于支气管,然后蔓延至周围肺泡。多发生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在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
二、病理特征
肺炎:不同类型肺炎病理表现有差异,例如大叶性肺炎主要是肺泡内的纤维素性炎症,病变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病理过程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和溶解消散期;间质性肺炎则主要是肺间质的炎症,可累及支气管壁、支气管周围组织及肺泡壁等。
支气管肺炎:病理上以支气管、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为主,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肺泡壁充血增厚,肺泡内有炎性渗出物等,病变呈散在性分布于两肺下野、心膈角区及脊柱两旁,以下叶较多。
三、临床表现
肺炎:
症状:不同类型肺炎症状有所不同,一般可有发热、咳嗽、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例如细菌性肺炎常起病较急,高热、寒战、咳脓性痰;病毒性肺炎起病相对较缓,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症状相对较明显,咳嗽多为干咳。
体征:肺部可闻及湿啰音等,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
支气管肺炎:
症状:多有发热,热型不定,可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婴幼儿可发热不高或无发热;咳嗽较频繁,早期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有痰;还可伴有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呼吸频率加快,严重时可有鼻翼扇动、三凹征等。
体征: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糙,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明显。
四、影像学表现
肺炎:
大叶性肺炎:X线胸片早期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粗,随着病情进展,实变期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实变阴影中常可见透亮支气管影,即“空气支气管征”。
间质性肺炎:X线表现为两肺门增粗及肺纹理增多、模糊,可呈网状、小结节状或片状阴影。
支气管肺炎:X线表现为两肺下野、中内带出现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模糊阴影,可融合成大片状,甚至累及整个肺叶。
五、治疗原则
肺炎: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如细菌性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毒性肺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原因引起的肺炎,需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同时给予对症支持,如吸氧、止咳化痰等。
支气管肺炎:主要也是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抗感染方面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等药物;对症支持包括退热、止咳化痰、吸氧等,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喂养等,因为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患病时更容易出现呼吸不畅等问题,需精心护理以促进康复。例如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抗感染;对于咳嗽咳痰明显的患儿,可使用祛痰药物等缓解症状。
六、预后情况
肺炎:大多数肺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较好。但如果是重症肺炎,尤其是老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
支气管肺炎:多数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可完全康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也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胸、脓气胸等并发症,尤其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改善预后。例如小婴儿支气管肺炎若并发呼吸衰竭,需及时进行机械通气等治疗来挽救生命,并且后期可能会对肺功能有一定影响,需注意随访观察其生长发育及肺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