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主要是怎么导致的
肺栓塞主要由血栓形成(包括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获得性高凝状态)、栓子来源(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其他部位血栓脱落)导致
一、血栓形成
1.静脉血流淤滞
长期卧床的患者,如术后患者、创伤患者等,由于肢体活动减少,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这是因为卧床时下肢肌肉收缩减少,对静脉回流的助力降低,使得静脉内血流缓慢,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活动能力相对较弱,若长期卧床,发生静脉血流淤滞进而导致肺栓塞的风险更高;而一些因疾病需要长时间制动的患者,也是静脉血流淤滞的高危人群。
妊娠及产后女性也是静脉血流淤滞的易患人群。妊娠时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产后身体恢复期间,活动量往往较少,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静脉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2.血管内皮损伤
手术操作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骨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等,手术过程中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以及术后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容易形成血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创伤对血管内皮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手术相关的血管内皮损伤是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的抗凝、抗血小板等功能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较为常见,这使得他们在肺栓塞的发病风险上相对较高。
二、血液高凝状态
1.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例如Ⅴ因子Leiden突变,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携带该突变的个体,其体内的凝血因子Ⅴ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凝血因子Ⅴ对活化蛋白C的抵抗增强,从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遗传性因素在一些有家族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无论年龄、性别,只要携带相关突变基因,就存在血液高凝的倾向,进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病风险。
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也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情况。该突变会导致凝血酶原水平升高,使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的发生几率。
2.获得性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患者常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可以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这些物质可以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肿瘤患者往往存在营养状况不佳、长期卧床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患者,肺栓塞的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恶性肿瘤是导致获得性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引发肺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
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也可能出现血液高凝状态。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以影响凝血因子的水平,使凝血因子Ⅷ、Ⅸ、Ⅹ等升高,而抗凝血酶Ⅲ降低,从而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服用避孕药的女性,需要关注自身的凝血状态,尤其是有家族血栓病史的女性,更应谨慎使用口服避孕药。
三、栓子来源
1.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
下肢深静脉是肺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来源。当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如突然的肢体活动、腹压增高等,血栓可能会从静脉壁上脱落,随着血流进入右心房、右心室,然后通过肺动脉瓣进入肺动脉,从而导致肺栓塞。例如,长时间乘坐飞机的“经济舱综合征”,就是因为长时间静坐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形成血栓,在突然起身活动时,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但长时间静坐的人群,如长途旅行的人、长期伏案工作后突然活动的人等,风险相对较高。
2.其他部位血栓脱落
上肢静脉血栓也可能脱落导致肺栓塞,但相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来说较为少见。例如,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可能会在上肢静脉形成血栓,当导管拔除或受到某些刺激时,血栓可能脱落进入肺动脉。对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的迹象,以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另外,盆腔静脉血栓等也可能脱落并随着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肺栓塞,但相对来说发生率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