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乳乳腺腺病是乳腺实质良性增生性疾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相关。发病机制是女性激素代谢障碍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等。临床表现有乳房疼痛(胀痛或刺痛,与月经等相关)和肿块(单侧或双侧、多种形状、随月经周期变化等),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诊断靠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复查)和药物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哺乳期、绝经后女性各有注意事项,需关注乳房情况及相应处理。
一、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导致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可向同侧腋窝或肩背部放射;部分患者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劳累、天气变化而波动。
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肿块也有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的特点,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来潮后肿块缩小变软。
2.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女性较少发生。这是因为中青年女性的内分泌功能相对活跃,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更易出现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乳腺腺病。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乳房,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层次结构及肿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能发现乳腺内的囊性或实性肿块,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双乳乳腺腺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下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乳腺组织增厚及低回声结节等表现。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有一定优势,对于年龄较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患者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对于年轻女性,因其乳腺组织致密,钼靶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四、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瑜伽等,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缓解乳腺腺病相关症状。例如,研究表明,长期坚持适度运动的女性,乳腺腺病的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乳腺超声,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大、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当疼痛症状较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如逍遥散、乳癖消等中成药,这些药物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作用,可能对缓解乳房疼痛和肿块有一定帮助,但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双乳乳腺腺病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穿着舒适的内衣,避免对乳房的压迫。一般产后随着激素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密切观察乳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双乳乳腺腺病时,要注意保持乳汁通畅,防止乳汁淤积。可通过按需哺乳、正确的挤奶等方式来保证乳汁排出。同时,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避免发生乳腺炎等并发症。如果出现乳房疼痛、肿块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由于哺乳期用药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所以用药需谨慎。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双乳乳腺腺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因为绝经后女性仍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需要通过检查来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