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是指精索沿纵轴旋转致睾丸血液供应受阻、急性缺血坏死的泌尿外科急症,其发病与解剖、外力、遗传因素有关,高发于青少年及有睾丸解剖异常者,临床表现为突发阴囊内睾丸剧痛、肿胀、恶心呕吐、提睾反射消失等,诊断依靠体格检查、超声、放射性核素阴囊显像等,治疗包括发病初期的手法复位和确诊后的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青少年、儿童、有睾丸解剖异常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可通过加强锻炼、注意睡眠姿势、定期体检等措施。
一、睾丸扭转的定义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是指精索沿其纵轴旋转,使睾丸的血液供应突然受阻而造成的睾丸急性缺血、坏死的病变。这是一种泌尿外科的急症,通常起病急骤。
二、睾丸扭转的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睾丸在阴囊内的固定异常是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睾丸通过睾丸系膜与阴囊相连,被固定在阴囊内,不会轻易扭转。但如果睾丸系膜过长、睾丸引带缺如、隐睾、睾丸下降不全等,睾丸在阴囊内的活动度就会增加,容易发生扭转。
2.外力因素:剧烈运动、睡眠中姿势不断变换、外力撞击等都可能诱发睾丸扭转。睡眠时提睾肌的收缩活动较为活跃,可能导致睾丸位置改变而发生扭转。
3.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部分睾丸扭转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某些基因异常有关。
三、睾丸扭转的临床表现
1.疼痛:突发的一侧阴囊内睾丸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疼痛往往十分剧烈,可向下腹部或腹股沟区放射。疼痛会在短时间内逐渐加重,患者难以忍受。
2.肿胀:患侧睾丸迅速肿大,阴囊皮肤可出现红肿。
3.恶心呕吐:由于疼痛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4.提睾反射消失:正常情况下,轻划大腿内侧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睾丸扭转时,患侧的提睾反射会减弱或消失。
四、睾丸扭转的高发人群
1.青少年:是睾丸扭转的高发年龄段,尤其是1218岁的男性。这个时期的男孩身体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睾丸在阴囊内的活动度相对较大,而且提睾肌的收缩功能也不稳定,容易发生扭转。
2.有睾丸解剖异常者:如前文提到的睾丸系膜过长、隐睾等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发生睾丸扭转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五、睾丸扭转的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阴囊内睾丸的位置、大小、质地、有无触痛等。睾丸扭转时,睾丸位置可能上移,呈横位,压痛明显。
2.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扭转的重要方法。超声可以显示睾丸的血流情况,睾丸扭转时,患侧睾丸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
3.放射性核素阴囊显像:能反映睾丸的血液灌注情况,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其操作相对复杂,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六、睾丸扭转的治疗措施
1.手法复位:在发病初期,尤其是在发病6小时以内,如果医生经验丰富,可以尝试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是通过特定的手法将扭转的睾丸恢复到正常位置,但这种方法成功率有限,且有再次扭转的可能。
2.手术治疗:一旦确诊睾丸扭转,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并固定在阴囊内,同时探查对侧睾丸,进行预防性固定,以防止对侧睾丸发生扭转。手术时间是影响睾丸保留率的关键因素,一般发病6小时内手术,睾丸挽救率可达90%以上;超过24小时手术,睾丸挽救率则低于10%。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少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教育孩子在运动中注意保护阴囊,避免外力撞击。如果孩子出现阴囊疼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患病后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2.儿童: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烦躁不安,拒绝站立或行走,应考虑到睾丸扭转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就医。
3.有睾丸解剖异常病史者:这类人群应定期进行阴囊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阴囊受伤的活动。
八、预防措施
1.加强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对阴囊造成损伤。
2.注意睡眠姿势: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阴囊。
3.定期体检:男性应定期进行生殖系统的体检,尤其是有睾丸解剖异常家族史的人群,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