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应如何治疗
肺栓塞的处理包括一般处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绝对卧床休息)、溶栓治疗(高危患者14天内可考虑,有禁忌证者除外,常用尿激酶等药物)、抗凝治疗(确诊患者初始用普通肝素等,长期用华法林需监测INR)、介入治疗(导管溶栓适用于不宜全身溶栓者,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用于严重危及生命的大块肺栓塞且风险高)、手术治疗(高复发风险抗凝禁忌等者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儿童等需谨慎评估)。
一、一般处理
1.监测:对高度怀疑或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测,包括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给予吸氧以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一般要求血氧饱和度≥95%)。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生命体征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如儿童的心率、呼吸频率较成人快,需密切关注其变化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栓塞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病情,更要加强监测。
2.卧床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1-2周,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栓子脱落再次栓塞。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卧床休息时要注意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可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等。女性患者在卧床期间要特别注意会阴部卫生,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问题。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卧床休息,防止病情恶化。
二、溶栓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高危肺栓塞(表现为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一般发病时间在14天内的患者可考虑溶栓,但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不同年龄患者的溶栓禁忌证略有不同,儿童一般不首选溶栓治疗,因为儿童的凝血功能和血管等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且溶栓效果可能不确切。有近期活动性出血、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等情况的患者禁忌溶栓。
2.常用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rt-PA具有起效快、溶栓效果较好且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等优点,但价格相对较高。
三、抗凝治疗
1.初始抗凝:所有确诊肺栓塞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初始抗凝可选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低分子肝素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使用相对方便。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低分子肝素的剂量有所不同,儿童需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使用抗凝药物时需注意出血情况,因为月经本身可能导致阴道出血,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等基础病史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观察有无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2.长期抗凝:一般抗凝治疗至少3-6个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抗凝。长期抗凝可选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使用华法林时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其维持在2-3之间。不同年龄患者对华法林的代谢可能不同,儿童使用华法林需谨慎,因为儿童的代谢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抗凝药物需特别谨慎,妊娠期使用抗凝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哺乳期使用抗凝药物需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分泌影响婴儿。
四、介入治疗
1.导管溶栓:对于一些不宜进行全身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导管溶栓。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溶栓效果。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病情相对复杂、全身溶栓禁忌或效果不佳的患者。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导管溶栓的风险和效果略有不同,儿童由于血管较细等原因,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风险也相对较高。
2.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对于病情非常严重、危及生命的大块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肺动脉血栓摘除术,但该手术风险极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年龄较大、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情况的患者进行该手术的风险更高。
五、手术治疗
1.静脉滤器置入:对于有高复发肺栓塞风险且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再次引起肺栓塞。不同年龄患者置入滤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略有不同,儿童置入滤器需谨慎评估,因为滤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女性患者置入滤器后要注意观察有无盆腔等部位的不适,因为女性的盆腔解剖结构可能与滤器有一定关系。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置入滤器后出血风险增加,需密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