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死亡率高不高
肺栓塞死亡率不能一概而论,未及时治疗早期死亡率约10%,及时治疗短期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关注症状并借助相关检查)和规范治疗(抗凝、溶栓、介入等)是降低死亡率关键,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在肺栓塞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差异,需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一、未及时治疗的死亡率
在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肺栓塞的死亡率较高。有研究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其早期死亡率可达到10%左右。这是因为肺栓塞发生后,栓子阻塞肺动脉,会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导致心肺功能急剧受损,如果不能迅速解除栓子梗阻,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二、及时治疗后的死亡率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会明显降低。目前,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等的应用,肺栓塞患者的短期死亡率可降至5%以下。例如,对于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抗凝治疗的患者,其预后相对较好,死亡率大幅下降。
影响肺栓塞死亡率的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患肺栓塞时死亡率相对较高。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肺栓塞治疗的复杂性和难度。而且老年人的机体功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差,所以在发生肺栓塞后,更易出现病情迅速恶化的情况,从而影响死亡率。
儿童患肺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心肺功能储备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为急剧,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死亡率也较高。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肺栓塞死亡率的直接影响相对不突出,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例如,妊娠女性发生肺栓塞时,由于妊娠本身的生理变化以及治疗时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但总体而言,性别不是决定肺栓塞死亡率的关键独立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卧床的人群,如术后患者、偏瘫患者等,由于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形成血栓,进而增加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如果这些人群发生肺栓塞且未得到及时处理,死亡率会升高。
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从而使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增高,若发生肺栓塞后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也会相应增加。
四、病史因素
有静脉血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且这类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大,死亡率相对较高。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肿瘤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等,肺栓塞的发生率较高,且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也较高。
降低肺栓塞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一、早期诊断
对于存在肺栓塞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卧床、有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患者等,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症状。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突发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但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因此,需要借助相关检查手段,如血气分析、D-二聚体检测、CT肺动脉造影(CTPA)等,以便早期发现肺栓塞,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二、规范治疗
抗凝治疗:抗凝是肺栓塞治疗的基础措施,通过使用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并促进机体自身对血栓的溶解。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等,但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药物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具有服用方便等优点。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如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在符合溶栓指征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血流。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复杂的肺栓塞病例,如溶栓禁忌或溶栓失败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肺动脉导管碎栓、取栓等,通过介入的方法直接去除栓子,改善肺部血液循环。
总之,肺栓塞的死亡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不同人群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在肺栓塞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肺栓塞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