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怎么回事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发,病变起始于肺泡并向其他肺泡蔓延累及肺段或肺大叶。病因是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入侵,病理过程有充血水肿、红色肝变、灰色肝变、溶解消散期,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抗感染和对症治疗,预防要增强体质、避免诱因。
一、病因
病原体感染:肺炎链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引发大叶性肺炎。一般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受凉、疲劳、醉酒等情况下,病原体容易侵入肺部引发感染。儿童、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心肺疾病等)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基础疾病患者自身抵抗力弱,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感染病原体并发展为大叶性肺炎的风险。
二、病理过程
充血水肿期:发病1-2天,肺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物,其中含有少量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阶段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等非特异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特征性改变或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多。
红色肝变期:发病第3-4天,肺泡内有大量红细胞、纤维素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渗出,病变肺叶实变,质地如肝,患者咳铁锈色痰,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与痰液混合所致。胸部X线可见大片炎症浸润阴影。
灰色肝变期:发病第5-6天,肺泡内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病变肺叶依然实变,但颜色变为灰白色,患者仍有咳嗽、咳痰,痰由铁锈色转为黏液脓痰。胸部X线仍可见大片致密阴影。
溶解消散期:发病1周后,随着机体防御功能的增强,病原菌被消灭,渗出物被吸收,肺组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症状逐渐减轻,体温下降,咳痰变为黏液性痰。胸部X线阴影逐渐消散。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即体温恒定地维持在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为低热或体温波动较大。
咳嗽、咳痰:初期为刺激性干咳,随后咳黏液脓性痰,红色肝变期咳铁锈色痰,灰色肝变期咳黏液脓痰,溶解消散期痰量增多,痰变稀薄。
胸痛:病变累及胸膜时可出现胸痛,疼痛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可放射至肩部或腹部,儿童可能因表述不清而表现为哭闹、拒食等。
呼吸困难:由于肺实变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等。老年人或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明显。
体征
肺部体征:早期可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有呼吸音减弱和胸膜摩擦音。实变期可出现典型体征,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
全身体征:患者可呈急性热病容,面颊绯红,鼻翼扇动,口角和鼻周有单纯疱疹,儿童可能有烦躁不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是诊断大叶性肺炎的常用方法。在充血水肿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或仅见肺纹理增多;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可见大片均匀的致密阴影;溶解消散期阴影逐渐吸收,可表现为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片状阴影。
胸部CT: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鉴别诊断的情况,胸部CT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能发现X线可能遗漏的病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可有核左移现象,儿童白细胞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痰涂片和痰培养:痰涂片可发现病原菌,痰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五、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儿童用药需特别注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且敏感的抗生素。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给予退热治疗,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
六、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儿童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和合理的作息,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锻炼。
避免诱因: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疲劳、醉酒等诱发因素。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减少感染病原体的机会。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降低大叶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