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护理问题
急性乳腺炎相关护理问题包括疼痛、体温异常、乳汁淤积、皮肤完整性受损等方面。疼痛因乳腺炎症、肿胀等致,可通过体位调整、局部冷敷或热敷缓解;体温异常由细菌感染引起,需监测体温并物理降温;乳汁淤积因哺乳不畅等致,要指导哺乳方法、按摩乳房;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炎症等有关,需保持皮肤清洁、局部皮肤护理。
一、疼痛相关护理问题
(一)原因及表现
急性乳腺炎患者常因乳腺组织炎症、肿胀,乳汁淤积等出现乳房局部疼痛,疼痛程度可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影响睡眠和日常活动,尤其在哺乳时,因婴儿吸吮刺激乳房会使疼痛加剧。从年龄因素看,哺乳期女性因需要频繁哺乳,疼痛对其生活影响更为显著;从生活方式角度,若产妇有不良的哺乳习惯,如哺乳间隔时间过长等,易加重乳汁淤积,进而加重疼痛。
(二)护理措施
1.体位调整: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可减轻乳房局部肿胀对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的哺乳期女性,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哺乳习惯调整体位,确保患者感觉舒适。
2.局部冷敷或热敷:在炎症早期可选择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水肿,缓解疼痛;炎症后期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病情阶段正确选择,避免冻伤或加重炎症。
二、体温异常相关护理问题
(一)原因及表现
急性乳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感染可导致机体发热,患者体温可升高至38℃-40℃甚至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对体温变化的耐受不同,儿童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体温波动时更易出现惊厥等严重情况;哺乳期女性因处于特殊生理阶段,发热可能影响乳汁分泌及自身身体恢复。从生活方式看,若患者抵抗力低下,如产后身体虚弱等情况,更易出现体温异常升高。
(二)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定时测量体温,如每4小时测量一次,对于体温波动较大的患者要增加测量频率。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要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如腋下测温等,哺乳期女性要注意测量时的舒适及卫生。
2.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促进散热。但要注意避免擦拭胸部,防止刺激乳房加重病情,同时根据患者年龄调整擦浴力度和时间。
三、乳汁淤积相关护理问题
(一)原因及表现
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常见诱因之一,多因哺乳不畅、乳腺导管堵塞等导致乳汁在乳房内积聚,表现为乳房局部硬块形成,皮肤可能出现发红、温度升高等情况。从年龄角度,初产妇可能因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出现乳汁淤积;在生活方式方面,若产妇精神紧张、焦虑,可能影响乳汁排出,加重乳汁淤积。
(二)护理措施
1.指导哺乳方法:教会患者正确的哺乳姿势和挤奶方法,确保婴儿有效含接乳头,充分吸吮乳汁,对于初产妇要耐心指导,使其掌握正确技巧。例如,哺乳时让婴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哺乳后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头乳晕上,保护乳头皮肤。
2.按摩乳房:协助患者进行乳房按摩,从乳房外周向乳头方向按摩,促进乳汁排出,缓解乳汁淤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者乳房状况调整,避免用力过大引起疼痛加剧或损伤乳腺组织。针对哺乳期不同阶段的女性,按摩方式和力度可适当调整,如初产妇乳房较为敏感,按摩力度宜轻。
四、皮肤完整性受损相关护理问题
(一)原因及表现
由于乳房局部炎症、肿胀、乳汁淤积等因素,可能导致皮肤出现发红、破损等情况,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皮肤溃疡等,影响皮肤完整性。从病史角度,若患者有乳腺疾病史,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在年龄方面,老年哺乳期女性皮肤弹性较差,相对更容易出现皮肤破损等情况。
(二)护理措施
1.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清洁乳房皮肤,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细菌滋生。清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于皮肤有破损的患者,清洗后可遵医嘱使用相应的皮肤保护剂。
2.局部皮肤护理:若皮肤出现发红等情况,可使用炉甘石洗剂等温和制剂涂抹,缓解不适;对于有破损的皮肤,要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加重,根据皮肤破损程度采取相应的促进愈合措施,如使用促进表皮生长的药物等,但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