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胫骨骨折保守治疗
小腿胫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等情况,具体措施包括石膏或支具固定及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需定期复查,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一、小腿胫骨骨折保守治疗的适用情况
小腿胫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断端无明显移位、骨折稳定性较好的情况,例如一些轻度的裂缝骨折、移位不超过一定程度(如成角小于10°-15°,短缩移位小于2-3cm等)的骨折。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的塑形潜力较大,相对更倾向于保守治疗;而对于一些特殊病史患者,如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局部皮肤条件差不适合手术等情况也可考虑保守治疗。
二、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
(一)石膏或支具固定
1.固定目的:通过石膏或支具对小腿进行外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移位加重,为骨折愈合创造稳定的环境。一般需要将小腿固定于功能位,保持膝关节和踝关节在合适的角度,通常膝关节屈曲约15°-30°,踝关节处于中立位。
2.固定时间:固定时间一般为6-12周左右,具体时间需要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进行X线等检查来判断。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端的对位对线以及愈合进展情况。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固定后1-2周内)
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通过收缩和放松足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每天可进行多次,每次每组10-20次,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次数。
同时可以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以不引起患儿明显疼痛和不适为宜,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2.中期康复(固定后2-6周)
逐渐增加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的屈伸小范围活动以及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活动,但活动幅度要循序渐进,避免暴力活动。例如,膝关节可以从屈曲10°左右开始,逐渐增加到30°-40°,踝关节背伸和跖屈也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此时还可以进行一些不负重的肢体抬举训练,比如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配合肢体抬举,增强肢体的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避免骨折部位承受重量。
3.后期康复(固定后6周以上)
当骨折愈合进展较好时,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可以先使用双拐辅助,患侧小腿部分负重,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和时间。同时加强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全面活动度训练,如进行上下楼梯等训练,但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稳定。
进一步加强腿部肌肉力量训练,包括进行腿部的抗阻训练等,可通过使用弹力带等辅助工具进行,以恢复腿部的正常功能,提高肢体的稳定性和力量,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行走等活动能力。
三、保守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并发症的预防
1.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回流减慢,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情况、皮肤温度和颜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观察其肢体的肿胀程度与对侧的差异,因为儿童表述能力可能有限,更需要仔细观察。
可以进行一些促进静脉回流的措施,如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和预防血栓。
2.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长期固定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所以康复训练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保证训练的频率和强度。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较慢,更要注重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和坚持。要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配合训练。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训练并就医评估。
(二)定期复查
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一般固定后1-2周进行首次复查,了解骨折端的对位情况;之后每隔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骨折愈合的进展情况,如骨痂形成情况等,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会相对缩短,以便更及时地掌握骨折愈合动态。
总之,小腿胫骨骨折保守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并严格遵循固定、康复训练和定期复查等要求,以最大程度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