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囊肿与卵巢囊肿区别在哪
卵巢囊肿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广义上属卵巢肿瘤,20-50岁多见,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30-40岁育龄女多发;超声表现上卵巢囊肿多为无回声区、边界清,巧克力囊肿多为无或低回声区、壁厚粗糙且常粘连;临床表现卵巢囊肿多数生理性无症状,病理性大时下腹坠胀等,巧克力囊肿主要是痛经进行性加重、不孕等;病因卵巢囊肿生理性与生理过程相关,病理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巧克力囊肿主要因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等;治疗原则生理性卵巢囊肿定期观察,病理性视情况手术等,巧克力囊肿根据情况药物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权衡。
一、定义与本质
卵巢囊肿:是广义上的卵巢肿瘤的一种,各个年龄段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最多见。它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多与月经周期有关,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囊肿则包括上皮性囊肿、巧克力囊肿等多种类型。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卵巢上,周期性出血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液体类似巧克力色而得名,属于病理性卵巢囊肿的特殊类型,多发生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等因素相关。
二、超声表现差异
卵巢囊肿:超声下一般表现为卵巢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内部透声好,生理性囊肿大小多在5cm以下,病理性囊肿则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有的可能有分隔等情况。
巧克力囊肿: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内见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壁厚且粗糙,囊内有点状回声,这是因为陈旧性血液浓缩等原因导致,囊肿大小差异较大,且常与周围组织粘连,这是由于异位内膜反复出血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增生粘连所致。
三、临床表现不同
卵巢囊肿:大多数生理性卵巢囊肿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病理性卵巢囊肿较大时可能出现下腹坠胀、疼痛,当囊肿发生扭转、破裂时可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不同性质的卵巢囊肿若分泌激素,还可能引起月经紊乱等情况,比如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可能导致女性男性化表现,出现多毛、声音变粗等。
巧克力囊肿:主要症状为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即随着病程延长,痛经程度逐渐加重,疼痛可在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来潮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持续整个经期;还可能出现不孕,因为囊肿会影响卵巢功能、输卵管通畅等;部分患者有性交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性交时疼痛明显;也可能有月经失调表现,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四、病因区别
卵巢囊肿:生理性卵巢囊肿主要与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黄体形成等正常生理过程相关;病理性卵巢囊肿的病因较为复杂,上皮性囊肿可能与卵巢表面上皮-间质转化等有关;生殖细胞来源的囊肿与生殖细胞异常分化等有关;性索间质来源的囊肿与性索间质细胞异常增殖等有关。此外,长期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不良、心理压力过大等因素可能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高脂饮食可能影响激素代谢,从而与卵巢囊肿发生相关。
巧克力囊肿:主要病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经血逆流是常见的种植途径,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并生长,逐渐形成囊肿;遗传因素也有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免疫因素也参与其中,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时,对异位内膜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异位内膜种植存活并生长。
五、治疗原则差异
卵巢囊肿:生理性卵巢囊肿通常可定期观察,一般2-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超声,若囊肿缩小或消失则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卵巢囊肿如果囊肿较小但有持续存在或可疑恶性可能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等;对于恶性卵巢囊肿则需要综合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巧克力囊肿:治疗要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以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对于症状较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巧克力囊肿剥除术等,术后为防止复发常需要辅助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用药时间一般为3-6个月等。特殊人群方面,育龄女性有生育需求时要权衡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老年女性若病情需要手术则要评估全身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