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胎心与胎心监护在定义原理、监测内容指标、适用场景和操作方式上存在差异。测胎心用简单工具获瞬时胎心率,监测指标单一;胎心监护通过仪器连续记录一定时间内胎心率及宫缩等情况,监测指标多样。测胎心适用于产检初步筛查等,胎心监护孕晚期常规进行且高危孕妇更早更频。测胎心操作简单,胎心监护需孕妇平卧固定探头记录。
一、定义与原理差异
1.测胎心
测胎心是指使用听诊器等简单工具来获取胎儿心跳的瞬时频率,一般每次听诊时间较短,通常数秒钟,主要是了解胎儿当时的心跳情况,其原理是利用声音传导来捕捉胎儿心脏跳动发出的声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孕妇进行测胎心时,在孕早期胎儿较小,胎心位置可能不固定,孕中晚期相对容易找到胎心位置;有高危妊娠病史的孕妇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胎心情况。
2.胎心监护
胎心监护是通过胎心监护仪连续记录一定时间段内(通常20-40分钟)的胎心率变化,同时还会记录宫缩情况等,能够动态观察胎儿在宫内的储备能力和健康状况。其原理是通过传感器将胎儿心脏跳动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等转化为可记录的曲线图形,从而分析胎心率的基线、变异、加速、减速等多种指标。对于孕妇而言,不同孕周胎心监护的侧重点不同,孕晚期胎心监护更为重要;对于有妊娠期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可能需要增加胎心监护的频率和时间。
二、监测内容与指标差异
1.测胎心
主要监测指标就是胎心率,正常胎心率一般在110-160次/分钟,通过测胎心只能得知这一瞬时的胎心率数值,无法获取胎心率的变异情况、与宫缩等的关系等更多信息。比如在不同孕妇状态下,活动后可能胎心率会短时间增快,但测胎心只能得到当时的数值,不能反映整体变化趋势。
2.胎心监护
胎心率基线:指在无胎动、无宫缩影响时,10分钟内胎心率的平均值,正常范围为110-160次/分钟,它反映胎儿的基础心率情况。
胎心率变异:是指胎心率有小的周期性波动,包括基线摆动及其范围,正常的胎心率变异表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跳调节功能良好。
胎心率加速:是指宫缩时胎心率暂时增加15次/分钟以上,持续时间>15秒,这是胎儿良好的表现,提示胎儿储备能力良好。
胎心率减速:又分为早期减速、变异减速和晚期减速等。早期减速多与宫缩时胎头受压有关,一般为良性;变异减速多因脐带受压等引起;晚期减速常提示胎儿缺氧等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同时胎心监护还会记录宫缩情况,包括宫缩的频率、强度等。例如对于有妊娠高血压病史的孕妇,胎心监护中若出现晚期减速等异常情况,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妊娠高血压可能影响胎盘血流,进而影响胎儿宫内状况。
三、适用场景差异
1.测胎心
一般在孕妇产检时作为初步筛查胎儿心跳情况的手段,当孕妇自我感觉胎儿活动异常等情况时,也可短时间测胎心来初步判断胎儿是否有异常。比如孕妇偶尔发现胎动较平时减少,可立即用听诊器测胎心,若胎心率在正常范围,可能相对安心一些,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对于生活方式较规律、无高危因素的年轻孕妇,产检时可短暂测胎心了解基本情况。
2.胎心监护
通常在孕晚期,尤其是妊娠32-34周后开始常规进行胎心监护,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儿生长受限等孕妇,可能从孕中期就开始进行胎心监护。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由于高血糖可能影响胎盘功能,所以需要更密切通过胎心监护来监测胎儿宫内情况;对于高龄孕妇,胎心监护的频率可能会增加,因为高龄妊娠胎儿发生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操作方式差异
1.测胎心
操作相对简单,使用听诊器时,需要孕妇平卧或半卧位,将听诊器胸件放在孕妇腹部合适位置去捕捉胎心音;也有用多普勒胎心仪测胎心,操作时同样需要涂抹耦合剂后将探头放在腹部寻找胎心位置。对于不同体型的孕妇,腹部脂肪厚度等不同,寻找胎心位置的难度不同,比如肥胖孕妇可能相对较难找到胎心位置。
2.胎心监护
需要孕妇平卧在检查床上,将胎心监护仪的探头分别放置在孕妇腹部胎心最响亮处固定宫缩压力探头(有的胎心监护仪是内置宫缩压力监测),然后开始记录胎心和宫缩情况,整个过程孕妇需要保持相对安静,避免大幅度活动影响记录结果。对于躁动不安的孕妇,可能需要安抚其情绪后再进行胎心监护,否则记录的结果可能不准确;对于孕晚期腹部膨隆明显的孕妇,放置探头等操作需要更加小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