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都有哪些
跟骨骨折康复训练分早期(术后1-2周)、中期(术后2-6周)、后期(术后6周以上)。早期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考虑患者个体差异调整强度)和踝关节被动活动(关注特殊患者皮肤等情况);中期有踝关节主动活动(考虑肥胖、吸烟患者情况)和直腿抬高训练(关注儿童、心血管疾病患者);后期包含平衡训练(考虑老年女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步行训练(考虑肥胖伴膝关节疾病、肌肉萎缩严重患者),各阶段训练助力患者康复。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1.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原理: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引起骨折部位的明显移动。对于跟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即可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仰卧位,将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胫前肌和腓肠肌等长收缩也可同时进行,胫前肌收缩时足背伸,腓肠肌收缩时足跖屈,同样每组保持5-10秒,重复一定次数。
考虑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肌肉力量相对较弱,等长收缩训练应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次数和每组保持时间;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如果愈合不稳定,需适当降低训练强度。
2.踝关节被动活动
原理:防止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维持关节活动度。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踝关节的被动屈伸、内外翻活动。屈伸活动时,将患者足部握住,缓慢地将踝关节屈曲至最大范围,再缓慢伸直,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天2-3次;内外翻活动时,使踝关节向内侧和外侧移动,同样每个方向10-15次,每天2-3次。
考虑因素: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存在异常,在进行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皮肤损伤;老年患者关节活动度本身较差,被动活动时要轻柔,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防止过度牵拉造成损伤。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1.踝关节主动活动
原理:进一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患者可以自行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内外翻活动。主动屈伸时,坐在床边,将患侧足部自然下垂,然后用力勾起脚尖(背伸),再用力下压脚尖(跖屈),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主动内外翻时,坐在椅子上,将患侧足部放在另一腿上,缓慢地向内侧和外侧转动踝关节,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考虑因素: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踝关节承受的压力相对较高,在进行主动活动时要注意活动速度和幅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关节疼痛;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和血液循环,康复训练时要鼓励患者戒烟,以促进康复。
2.直腿抬高训练
原理: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负重行走做准备。患者仰卧位,将患侧下肢伸直,慢慢抬起,使下肢与床面成30°-45°角,保持5-10秒,然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考虑因素:对于儿童患者,直腿抬高训练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调整,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直腿抬高时要注意心率变化,如果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1.平衡训练
原理: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防止跌倒,使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可以采用双脚交替站立、单脚站立等训练方法。双脚交替站立时,患者双脚前后交替站立,保持身体平衡,每次站立30-60秒,每天3-4组;单脚站立时,患者尽量保持单脚站立的姿势,从每次10秒逐渐增加到30秒,每天3-4组,左右腿交替进行。
考虑因素:对于老年女性患者,平衡能力相对较弱,平衡训练时可在旁边有人保护的情况下进行,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平衡训练要更加谨慎,可能需要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防止发生意外。
2.步行训练
原理:恢复患者的正常行走功能。开始时可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患者双手握住助行器,先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一小步,然后再移动健侧下肢,保持身体平衡,逐步增加行走的距离和速度。随着康复进展,可逐渐减少助行器的依赖,过渡到使用拐杖或独立行走。
考虑因素:对于肥胖且有膝关节疾病的患者,步行训练时要注意控制行走速度和距离,避免加重膝关节负担;对于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严重的患者,步行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