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胫骨骨折了会有后遗症吗
孩子胫骨骨折后是否有后遗症及相关影响因素包括: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影响预后,如简单与严重骨折预后不同,儿童骺板附近骨折需特殊关注;治疗方式中复位好坏、固定方式合适与否会影响后遗症;康复训练不当也会有影响。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有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等。
一、影响骨折预后及是否出现后遗症的因素
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
简单的裂纹骨折等相对较轻的骨折,如果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发生严重后遗症的风险较低。而粉碎性骨折、骨折合并严重移位等情况,预后相对复杂,出现后遗症的可能性增大。例如,严重粉碎性胫骨骨折可能会影响骨折的对位对线,进而影响下肢的力线,增加后期出现关节炎等问题的风险。这是因为骨折的不恰当复位或愈合不良会改变胫骨与周围骨骼、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导致关节受力不均衡。
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的骨骼特点也有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骺板(生长板)附近的骨折需要特别关注,若处理不当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导致肢体不等长等问题。比如发生在胫骨近端骺板附近的骨折,若复位不良,可能会影响胫骨近端的生长,使得患侧下肢较健侧短。
治疗方式
复位情况:及时且准确的复位是关键。如果骨折复位良好,为骨折的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能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反之,复位不佳,如存在成角、旋转或侧方移位等,会影响骨折愈合后的肢体功能。例如,胫骨骨折复位后存在10°以内的成角,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自我矫正能力,但如果成角较大则可能难以自行纠正,导致下肢力线异常,长期可引发膝关节或踝关节的病变。
固定方式:合适的固定能保证骨折端稳定,促进愈合。常用的固定方式有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等。石膏固定适用于一些相对稳定的骨折,但需要定期复查调整;内固定如钢板、螺钉固定等适用于复杂骨折,但内固定物可能会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不同固定方式的选择会影响骨折愈合进程和后期是否出现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康复训练
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减少后遗症至关重要。如果康复训练开始过早或过晚、训练强度不合适等,都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例如,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可以预防肌肉萎缩,但如果锻炼过度可能会导致骨折端微动,影响愈合。而在骨折临床愈合后,没有及时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可能会导致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力量减弱,影响孩子的行走功能和下肢正常运动。
二、可能出现的后遗症情况
关节僵硬
由于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孩子的膝关节、踝关节等周围关节可能会出现僵硬。这是因为长期不活动导致关节囊、韧带等组织粘连、挛缩。例如,胫骨骨折后膝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关节内的滑膜炎症反应、滑液分泌异常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会使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孩子在康复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关节活动度,但如果康复不及时充分,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影响下肢的正常屈伸功能。
创伤性关节炎
当胫骨骨折影响到膝关节或踝关节的关节面时,后期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增加。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关节软骨受到损伤,在长期的负重活动中,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引起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比如胫骨平台骨折,骨折累及膝关节平台关节面,即使骨折愈合良好,由于关节面不平整,随着孩子生长发育和长期行走等活动,关节软骨不断磨损,最终可能发展为创伤性关节炎,影响孩子的行走功能和生活质量。
肢体不等长
如果骨折发生在儿童的胫骨近端或远端骺板附近,骨折影响了骨骼的正常生长,可能会导致患侧肢体较健侧短,出现肢体不等长。这是因为骺板是骨骼生长的重要部位,骨折累及骺板后,可能会影响骺板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得患侧胫骨生长受到抑制或异常,从而导致双下肢长度不一致。轻度的肢体不等长可能通过鞋垫等辅助器具矫正,但严重的肢体不等长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来调整。
肌肉萎缩
骨折后由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会发生废用性萎缩。表现为患肢肌肉体积变小、力量减弱。例如,胫骨骨折后孩子长时间不能正常活动患肢,小腿的肌肉如胫前肌、腓肠肌等会逐渐萎缩,这会影响孩子的行走能力和下肢的运动功能,需要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肌肉力量和体积,但如果康复训练不及时或方法不当,肌肉萎缩可能难以完全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