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骨折要怎么治疗
胸椎骨折治疗方式依骨折类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有无神经损伤等而定。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包括卧床休息6到12周并定时翻身防褥疮,用缓解疼痛及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卧床时做防肌肉萎缩和血栓的锻炼及后续腰背肌锻炼。手术治疗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多数移位骨折但创伤大、恢复长、老年心肺功能差者风险高,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但有骨水泥过敏等风险。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治骨质疏松防并发症并调整锻炼强度,儿童青少年要保护生长板避免二次损伤并关注心理,孕妇治疗需考虑胎儿,有基础疾病者要控制好基础疾病。
一、胸椎骨折的治疗方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伴有神经损伤等
1.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相对稳定,没有明显移位,且不涉及神经损伤的情况。
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床,时间通常为6到12周。在此期间,要注意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左右翻身1次,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引发褥疮。尤其是老年患者或身体较为虚弱的人群,皮肤弹性和血液循环较差,更需加强护理。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局部压力集中,也应特别注意。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缓解疼痛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帮助减轻骨折部位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需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还可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辅助骨骼修复。
康复锻炼:卧床期间,患者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锻炼,如下肢的直腿抬高练习、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医生评估允许后,可逐渐增加腰背肌的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稳定脊柱,促进康复。
2.手术治疗:常用于不稳定性骨折,如骨折块移位明显、压迫脊髓或神经,以及伴有脊髓损伤症状的情况。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和组织,将移位的骨折块恢复到正常位置,然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将骨折部位固定住,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这种手术适用于大多数有明显移位的胸椎骨折患者。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于年龄较大、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
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主要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通过向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骨水泥过敏的患者,不能采用此方法。同时,由于骨水泥注入后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骨水泥渗漏等,所以手术操作需非常精细。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骨骼愈合能力相对较差。在治疗过程中,除了针对骨折的治疗外,还需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要加强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辅助排痰;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在康复锻炼方面,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当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速度相对较快。但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骼的生长板,避免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尽量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过度锻炼导致二次损伤。同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骨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需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3.孕妇:孕妇发生胸椎骨折较为特殊,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保守治疗时,药物的使用需谨慎选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康复锻炼方面,要选择适合孕妇身体状况的方式,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若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和麻醉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需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骨科等)共同评估,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4.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胸椎骨折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折愈合,还易引发感染,需严格监测血糖,调整降糖方案。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在手术前后,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和血压变化,调整相关治疗药物,确保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