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特异性阴道炎
非特异性阴道炎是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发的混合感染性阴道炎,病因包括阴道菌群失衡及其他如个人卫生不良、长期用抗生素、有基础疾病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分泌物异常、外阴瘙痒灼热等,诊断靠阴道分泌物检查及鉴别,治疗分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合理用抗生素、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定义
非特异性阴道炎是一种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混合感染性阴道炎,并非由特定的病原体如霉菌、滴虫等单一病原体感染所致,而是多种厌氧菌及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二、病因
1.阴道菌群失衡: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当一些因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时,比如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等,可能会使阴道内的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及其他厌氧菌增多,从而引发非特异性阴道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阴道内的菌群状态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活跃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阴道菌群失衡的情况。
2.其他因素: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注意外阴清洁、不勤换内裤等;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杆菌生长,破坏阴道菌群环境;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使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酸度增高,有利于厌氧菌生长繁殖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非特异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阴道分泌物异常: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稀薄状,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臭味会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都有分泌物增多的表现,但具体的气味和质地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有所不同。
外阴瘙痒或灼热感:部分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程度可轻可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灼热感,这种不适在活动、性交、排尿后可能会加重。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搔抓外阴等异常行为。
2.体征: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这是与特异性阴道炎(如霉菌性阴道炎常有阴道黏膜充血等表现)的一个区别点,但阴道分泌物增多是较为常见的体征表现。
四、诊断方法
1.阴道分泌物检查
pH值测定:正常阴道pH值多在3.84.4之间,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常大于4.5。通过pH值的测定可以初步判断阴道内环境是否失衡。
线索细胞检查:线索细胞是指阴道脱落的表层细胞上粘附大量加德纳菌等厌氧菌,使细胞边缘不清。线索细胞阳性是诊断非特异性阴道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少许放在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若产生烂鱼样腥臭气味即为阳性,提示有厌氧菌感染。
2.鉴别诊断:需要与霉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等特异性阴道炎相鉴别,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分泌物中是否有假菌丝、孢子(霉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滴虫性阴道炎)来进行区分。同时,还要与宫颈炎等其他妇科疾病相鉴别,可通过妇科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患者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正常菌群。不同年龄的患者清洗外阴的方式和频率要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用品,清洗时要轻柔。
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避免频繁性交和阴道灌洗;选择宽松、棉质的内裤,勤换内裤等。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恢复阴道菌群平衡、预防非特异性阴道炎复发非常重要。
2.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但在使用药物时要遵循相关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禁忌等情况,例如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某些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六、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内裤洗净后最好在阳光下暴晒,以达到杀菌的作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卫生习惯的培养要适合其年龄特点,如儿童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外阴清洁习惯。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以减少对阴道菌群的破坏。特别是育龄期女性在使用抗生素时更要谨慎,因为这一阶段阴道菌群相对活跃,抗生素使用不当容易引发阴道菌群失调。
3.控制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等指标,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阴道内糖原含量,减少厌氧菌生长繁殖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方式和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在医生和家长的共同管理下进行血糖控制。



